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对于班级里的稚嫩又有些调皮的小学生,怎样把他们培养成21 世纪德才兼备的人才?重担当然就落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肩上,这是国家和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毫无疑问,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学生中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这已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一、树立初期的自尊自信
学生年龄虽小,但具有认识新事物的好奇性及形象性,接受新生事物特别快,一些具体的真人和真事,常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形成一种自尊、自爱、自我激励的动力。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班级中经常组织学生讲英雄的故事,读名人传记,鼓励学生学英雄,学名人,检查自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羡慕那些英雄模范人物,钦佩他们在逆境中奋起的胆识和才学,便会模仿他们的言行,将他们的言行、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进而树立其初期的自尊心。如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精神,激发学生勤奋刻苦学习的毅力;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的壮志……这些事例告诉他们,人成长的环境不可能一帆风顺,可能会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只要有树雄心、立大志、不甘庸碌的决心,任何艰难困苦都可克服和跨越,达到理想的彼岸。
二、培养成熟的自尊自信
学生的生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为了培养学生成熟的自尊心、自信心,还需要系统的有组织的教育,形成一种稳定的个性品质。
(1)纵观古今,用发展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自尊自信
注意把握各种时机,进行多方位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见缝插针地进行爱国思想品德教育。比如了解鸦片战争和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学习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些豪言壮语所包含的深层意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活着是要有精神来支撑的,什么是大义,什么是崇高的人生境界,只有把自己的成功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称得上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骄傲。同时,还让学生认识到,21 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客观规律,因此要让学生有紧迫感,意识到现在要好好把握今天,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技术,才能成为世界的主人,否则是对自己,对社会的不负责,成为社会、国家的包袱。祖国的明天依靠我们,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落后会给我们国家带来难于磨灭的耻辱。
(2)面向社会,从奉献中获得自尊自信
社会的进步,使当今学生看重自己在芸芸众生、茫茫人海的个性,重视自身价值,不愿失去自我,这是好的趋势。但是这需要正确的引导,否则会导致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出发点的错误观念,而缺乏一种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甚至做出损人利己或者既损人又不利己的事。面对这种情况,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奉献是振兴中华的强大力量,也是实现全人类共同繁荣的基础。可拿什么奉献给全社会、全人类呢?就应该从小认真努力,发奋图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国家人民的赤胆忠心奉献给全社会、全人类。
我相信,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肩上的历史重责,用真情和道义去呼唤、感召、引导孩子的自尊自信,我们未来的主人翁一定会不负众望,在世界大舞台上展露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不可阻挡的强大生命力。
上一篇:优化物理教学的探讨
下一篇:师生同舟共济迎战高考——关注高三学生心理健康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