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语文教学与学生语言素质的培养

     学习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语言对阅读和写作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注意在教学活动中,激励学生学好语文,培养良好的语言素质。

      课堂语言是教师通过简明的语言描述,再造出新的形象来吸引和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恰切地领会讲授知识内容的语言。照本宣科是无法描述和再造形象的,也无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学生语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我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中,做过一些努力。

      一、注重诵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奠定阅读基础,培养语感能力的有效途径。诵读是眼、耳、脑多种感官的协调过程,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吟诵中思考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摹拟人物情态诵读,如抑扬的语调、变化的语速、语音的轻重等。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现氛围,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先生的自我陶醉;《藤野先生》中体现藤野先生学者风范的自我介绍阅读等。让学生用多层次的语调进行诵读,体会意境,逐渐进入艺术境界之中。诵读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除了老师范读,多媒体教读之外,还可以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避免学生多读生厌。另外,吟咏诵读还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

      二、注意词句理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感染力

      1.揣摩研究动词、形容词。在众多的词语中,揣摩研究动词、形容词。在众多词语中,动词、形容词表现力最强。文章写得好,就是因为恰当运用了动词和形容词。如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关于“雪地捕鸟”的一段描写,“露”、“支”、“撒”、“系”、 “拉”、“罩”等动词,准确而又生动地描绘了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中写出了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春草图”的“坐”、“躺”、“踢”、 “捉”等动词,“嫩”、“绿”、“软”等形容词,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状。教学中反复推敲这些动词、形容词,让学生自己感悟,能达到训练语感,提高阅读水平的作用。

      2.揣摩研究表示颜色的词语。色彩是视觉现象的信号,它具有促进语言形象化,增强语言美感的效果。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研究这些语词,能增强文学作品中形象的感染力,进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描写小山: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它是彩色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通过对各个细部的雪光、雪色的描绘,画出了小山的秀美。教学中,让学生注意这些词语的应用,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容。

      三、创设情境,用形象感染学生

      学习语文的强大动力,来源于对语言的兴趣,来源于对语文内在美感的追求,以及对语文的思想、精神和方法的深刻理解。要学生学好语文,就不能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语言素质的培养。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分茴香豆的场面:

      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眼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鲁迅先生将孔乙己的迂腐可笑描摹得穷形尽相。语文教学必须渗透美育,我重视运用多种手段(多媒体、挂图、实物)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意境美,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句子进行研究,通过对词语的品味,形成敏锐的语感,既领会了语文内容,又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语言中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语音的和谐变化,节奏的高低均衡,都能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一种愉悦感,这就是一种美的情趣。它有利于保持学生高度的注意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上一篇:师生同舟共济迎战高考——关注高三学生心理健康
下一篇:注重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