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和运用会说话的文字
[摘要]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因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门艺术。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文注重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还要丰富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通过生动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比起简单的文字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主动学习之门。本文主要论述如何让课本中会说话的文字,打开学生学习的兴趣大门,使学生阅读的同时进入课文的情境。
[关键字] 兴趣 会说话的文字 活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级课文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感受多彩的民族文化的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语言积累和运用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任务,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
一、课前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会说话的“文字”,真的很灵,真的会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栩栩如生,活龙活现。我们真的被这会说话的“文字”所吸引,在这会说话的“文字”里,寻求一丝丝的慰藉。
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可以讲些跟课文有关的有趣的例子。让会说话的文字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五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酿》中,我会先把“酿”字写在黑板上,把“yàng”和“niàng”分别写在酿的下方,让学生来选出正确的拼音。然后让这会说话的《酿》字引导学生们自由发挥,把自己知道的有关于“酿”的词组说出来。这样既能够在讲课之前,吸引学生们的注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师生要能够互动。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因此,要想让学生动起来,课前就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二、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会说话的文字激起学生的学习乐趣
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会说话的文字激起学生在乐趣中学习。首先要让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之中。在五年级课文《酿》中,开头的“吱呀”一声,这个象声词就像会说话一样成功地吸引了每一位学生。教学时我会问学生这是什么声音?谁在干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揭示课题。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要用《酿》字做题目,课文围绕《酿》字,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注意读课文时有没认真读,有没读错音,想想课文开头的“吱呀” 声是怎么回事。而后又让几个同学上台表演东东同学回家后的表现。如: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的样子,同学们演得生动有趣。这些文字也都像会说话一样吸引着每位学生。这样让学生在乐中学习,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生动形象的。课文不仅给学生们呈现了丰富的内容,还配上生动形象的图片让他们能更快地进入角色。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让课堂教学 “活跃”起来
阅读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读到切合实际的写照,看到无以伦比的精美的词汇的描述,就仿佛听到这会说话的“文字”在向你倾吐笔者心灵的思绪——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文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读懂一篇课文,首先要找出课文中生动的重点词语,然后是要读懂句子,最后是融合情境理解全篇课文的意思,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不仅仅是自己的嘴巴在读,还要让他们融入课文,让生动的课文变成会说话的文字,跳跃在学生的大脑。学习一篇课文,朗读是必须的。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熟识程度。让学生朗读的时候,可以分几个小组分别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们的精神更加集中,对朗读也会产生更大的兴趣。如:教学《酿》这课时,我会找几个学生分别扮演课文里面的角色,读出各自扮演的角色说的话。其他的学生则朗读旁白。让这些说话的词句来吸引学生。这样一来,学生朗读的兴趣就充分调动出来了,比起全体一起朗读,分组朗读更加集中了学生的十二分精神。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角色,在监督同学们有没有读错字的同时,也要注意什么时候该自己读。在这个朗读里,学生们是主角,我只是一个站在一旁认真听学生们朗读的观众。或者我也会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把课文的内容以话剧的形式,结合动作、表情以及语言表现出来。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都是能引导学生说话的文字。如:《西风胡杨》一文中的胡杨的三次“祈求”就是会说话的文字,它祈求上苍、祈求胡杨、祈求饱食终日的人们,能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地球,增强忧患意识,一起关注大自然的命运。当我讲到这时,我会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形式,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活跃在笔尖
我们知道,光是靠朗读来培养学生的写作阅读能力是不够的。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其中除了强调要注重圈、点、勾、画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动笔写。读能陶冶性情,写方能抒其心态,光读不写,学生往往犹如蜻蜓点水,只能获得浮光掠影的粗浅认识。只有读写结合,学生才能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才能有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和独特感受,从而享受读书和审美乐趣。在课文《酿》中,出现了很多类似开头的“吱呀”的词,感觉好像自己的脑海里就有一扇门“吱呀”地一声打开了。我在课堂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临时的作业,就是结合自己的生活,自由描述自己想表达的一个人物或者一件事。允许学生们自由发挥,但是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把自己的想法在纸上表达出来,结合生动形象的词语,让文字自己说话。比如可以说:一天我很开心地“嗒嗒嗒”地奔向二楼,谁知,只剩几个阶梯就要到的时候,突然绊了一脚,整个人“咻”地一声,差点与楼梯来个亲密接触……学生们可以通过此类的描述,让会说话的文字活起来,把自己要描述的情境用文字展现在人们面前。通过自己掌握的词语和知识,巧妙运用到文章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们的动手实践写作能力。让学生们做到语言表达流畅,能说会道,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和出色的表达能力是语文课的主要目标。因此,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让会说话的文字任意地跳跃在学生的笔尖。
上一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
下一篇:以身作则用心经营用爱呵护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