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之我见
华东师范大学郭景阳教授明确提出: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每一位教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只有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带来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下面我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实施新课标,观念须转变
“现在的老师只是工具,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工具,做得不好就投诉你!”教师职业不再像以前那样神圣,它只是一份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融入新课标观念:新课标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上要注意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要充分体现学生这个主体,教师也要充分认清自己的作用。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课堂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因此,教师应将新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自觉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反思、积累,逐渐形成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
二、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数学来源生活,运用于生活。”《数学新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生活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学有所悟,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一节数学课,单独讲解统计、计算、求面积、体积等知识显得无趣。在同学们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下,开展数学活动课,先让学生统计身边环境污染的现象,将学过的统计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计算老师整理的白色快餐盒资料数据:
1.求平均每天送快餐所需快餐盒的总分数。
2.计算一年约要多少份快餐盒。
3.一年的快餐盒能堆多高?烧掉会产生多少毒气?
4.不易腐烂的快餐盒污染的严重性有多大?将计算、操作、估算等知识融入生活实践。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反省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三、课堂“教”与“学”,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构建知识体系,对于数学中较难理解的问题,采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知道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例如“鸡兔同笼”的问题:鸡兔共有头18 个,足60 个,问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这是高年级学生较难弄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兔有四只脚,为什么鸡只有两只脚?这太不公平了吧?”
有此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其原由:“鸡还有两只翅膀呢!”
师:“如果鸡的翅膀也算脚,总共该有多少只脚?”
生:18×4=72(只)“原来应该有72只脚。”
师:“但题目中翅膀不算脚,只有60 只脚,那么有多少只翅膀呢?”
生:“72-60=12(只) 有12 只翅膀,12 只翅膀有6只鸡!”
列式:18 × 4=72(只) 72-60=12(只) 12÷2=6(只)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明白鸡、兔的区别是翅膀和脚,鸡有两只翅膀,顺利的解决了这个“困难”的问题。
四、积极参与“好”,有效参与“高”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许多老师都能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参与性是“生成性教学”理念的基本特征,因为“知识的生成离不开学生积极的心理建构”,因此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前提。通过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达到有效生成的目的。
一些公开课都能做到让学生情绪饱满,气氛活跃,可课中光有表面的热闹是不行的,要看学生的思维如何,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培养。让学生对每个问题从多角度进行不同的回答,这说明学生的创新素质也得到了培养。上课除了做到积极参与外,还要再让学生从汇报、观察、计算、讨论、猜想、验证再描述,使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予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两个重要维度,只有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统一,才能真正在40 分钟的课堂内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上是我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意见,郭教授的“知识树”、“高效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公共教学资源”等知识,在教学工作中对我有着很大的启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将教学目标及内容细化,深入到每节课堂教学中。
上一篇:怎样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下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