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忽视朗读训练的现象。
一、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学习语言,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 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从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晰,天空是那么的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了、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素材,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
二、读有助于学生的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 ……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领略到自然之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小珊迪》,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 “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上一篇:小议“想象”的好处
下一篇:“旅行者1号”升空35周年 游到了太阳系边缘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