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农村中学生的写作热情
农村学生知识面窄,不善于表达。写作是学生的一块心病。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语文教育中固定的写作模式造成;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学生见识面窄,阅读量少,大部分学生没有写作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农村中学生的写作热情呢?笔者从以下几点着手,浅谈自己的看法与实践经验。
一、放飞作文,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作文是个体精神劳动的思维结晶。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剥夺这种主动权有违教学规律。但现实中,很多语文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每次布置学生写作文时都严格规定字数或者题目,或要求学生只准写歌颂,不准批评;只准这样开头,不准那样开头等。学生一旦受到约束,他们就会有畏惧心理,写作文艰于动笔。另外,写作的源泉来自生活,学生生长的环境、家庭教育、生活经历不同,性格和喜爱也不一样,写出来的作品也会不一样。教师若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将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表达。学生认为只要按照老师的意愿去写,分数就可以拿多一点。殊不知,大部分学生为了完成老师的某项“任务”,拼命抄袭或应付凑合。甚至有的学生没有作文选就不会写作文。长此以往,将会产生恶性循环。学生不仅写不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而且对写作失去了兴趣。
我们提倡自由作文,就是给学生作文“松绑”,为他们创设宽松愉悦的构思心境,让他们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没有畅所欲言的顾忌。我们主张放飞作文,就是鼓励学生在完成课业之余,踊跃投身图书世界,拓展视野,增长才干,拥抱生活。让他们凭自己的意愿、喜好去抒写生活。
二、范文引路,鼓励学生树立信心
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非常有益。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学习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学生从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的事与体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的精妙构思,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
“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如,在练习人物外貌描写时,很多学生笔下的人物都是千人一面,毫无特征。这就不是“仿”,而是“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他们发散思维,展开联想,进行个性表达。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可让学生学习巧妙运用过渡句,仿写《从教室到西边》;学习《春》这一课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细致描绘美景,让他们仿写《夏》,并激励学生不畏艰难,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
三、指导阅读,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广泛阅读能将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我推荐学生订阅《语文报》、《中国青年报》、《读者文摘》、《意林》、《故事会》等杂志,并经常给他们介绍最新书籍和美文,广泛开展 “每日一读”等活动,使学生扩大了知识面,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我给学生介绍了《人民日报》一则题为《开放的中国盼奥运》的消息。报载:北京申办2008 年奥运会,全国以各种形式表达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热爱和向往,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的万人签名横幅。一位身患癌症的老教授,在弥留之际,专门嘱咐家人把著作稿费捐给奥申委。一位职工特意将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李申奥。一位盲人为申办奥运每月捐款。这些事例举不胜举,感人肺腑。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素材,深受感染,激发了强烈的写作冲动,写出的作文让人惊喜:《万人签名盼奥运》、《一位盲人的期盼》、《普通的人,伟大的心》、《李申奥——特殊意义的名字》、《魂系奥运——弥留之际的爱国情》…… 可见有了丰富的素材,便不难成文。
多读还要多写,要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所以我平时让学生坚持写日记,让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循序渐进,自然积累了很多素材,提高了写作水平。
四、寻找亮点,把真诚赞美送给学生
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的修改过程和评语也十分关键,对学生的不足,老师应以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心态包容学生。对学生(尤其是视作文为畏途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即使是一个优美语段、一个用得恰到好处的成语,也必须慷慨、及时、得体地表扬,而对于不足,则应“和风细雨”,“娓娓而谈”。某次作文,一个学生在题为《树根的联想》一文写到“树根弯弯,像爷爷的拐杖耸着一个美好的希望”,纵观整篇文章,中心不明,结构混乱,错别字病句多,仅此一句较好。我在评讲作文时就暂避其不足,只对这一闪光语句给以高度评价,并说: “既然能写活一句,也一定会写活全篇。”该生深受感动,从此便对写作有了浓厚兴趣。不吝惜赞美,能保持学生的写作热情,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老师的赞美如洒向心灵的一缕阳光。学生从教师鼓励性的批语中,能感受到发自老师心底的关怀、理解、宽容,从而产生一种内在情感与意志驱动力。
总之,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通过放飞作文、范文引路、指导阅读、真诚赞美等,使学生保持写作热情,提高写作能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