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浅谈语文新课导入方法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用恰当的方法导入新课,将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语文教学中导入新课的做法谈几点看法。

      一、释题导入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见理解了题目,就能理解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教学《捞铁牛》一课,我让学生先找题目中的关键词,在学生一致确认 “捞”最重要后,顺势引导:“围绕这个‘捞’字,你想课文应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借机板书归纳,指点学生由此去理清课文脉络,读解全文。“释题”的导入,能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明确教学目的,进入主题探求,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这种释题导入法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题目的意思,同时对课文内容也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二、运用设问导入新课

      在教学中,只要利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日常生活知识,联系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性知识,有针对性地提出能突出教材内容的、难度适中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定向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边看书边独立思考,自觉进入探究问题的情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引入新课。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学习课文前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而地球还有没有什么地方的面积比陆地面积更大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海底世界》。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海底到底有多大呢?海底里面的世界又怎样的呢?学了这篇课文你们的疑点就会解开了。以此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三、想象导入法

      如教《少年闰土》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影吗?”(喜欢)“好,请你们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就会出现一块屏幕。(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深蓝的天空上,挂着一轮金黄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滨沙滩,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个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把钢叉,正向一匹猹尽力刺去……”教师读到这里,戛然而止,随即卖个关子:“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英俊少年是谁吗?他是怎样一个人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二段第三段来回答。”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欲知后事如何的强烈欲望。此刻,由于悬念的诱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新课一开始就产生了探究心理,迫不及待地到课文中去寻求答案,以满足求知欲望,维持心理平衡。

      四、质疑导入法

      质疑导入法也叫设置悬念法。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总是对新奇、新颖、不平常的现象和事物感兴趣。所以我们在设计新课导语时,就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富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看到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呢?(启发学生抓住课题上的“将”“相”“和”字来分析。)三个字连起来,你们猜猜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同学们想了解吗?老师也很想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课文。短短的几句话,就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迫切心情,为主动解决问题提供了契机。

      五、激情导入法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开课之始,如果老师能通过自己激荡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收到好的效果。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师可饱含深情地这样导入:我们祖国山川锦绣,富源辽阔,老师和大家曾去过南海上的西沙群岛,欣赏过它的美丽与富饶;游览过河北的赵州桥,惊叹过它的坚固和美观;看见过庐山的瀑布,感受过它的雄伟与壮丽。在祖国的东北有一座山脉叫小兴安岭,小兴安岭几百里全是森林,那真是美极了,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的小兴安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领略它的美丽与富饶吧!教师简短而又富有激情的几句话很快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小学语文课的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地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上一篇:以导促行 激励上进
下一篇:加强目标导向 提高教学效率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