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调控之我见
一、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创设情境,调控课堂教学
一堂课,如果我们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时,不难发现,任何一个活动的预设和展开都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如果学生脱离了一定的学习情境,就如同鱼儿脱水,效果大打折扣。注重对教学情境的调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中学习者是主角,教师充当“脚手架”的作用,力求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这一环境的主要因素是:多样化信息、和现实紧密结合的教学情景和问题、教师多元化的角色(引导者、协调者、激励者、反馈者)、互帮互学的学习小组,能够自我控制并有良好学习意识的学习者等。可见,课堂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教师的调控引导在学生知识架构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在精心预设课堂教学情境的基础上,更注重灵活机智地调控课堂的教学情境。通过探索与反思,我们发现,要想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情境,必须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的所想、所难,进行相应的调控。如在教学《简易方程》时,可创设一个跷跷板游戏的情境,牢牢地将学生吸引住,经过简短的谈话后,借此引入天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习简易方程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尊重主体,巧妙处理课堂偶发事件,调控课堂教学
新型的师生关系下的课堂教学不是对教师作用的忽视,而是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这充分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和人文关怀。对偶发事件,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所发生的其实是一种必然现象,是主观情境或客观情境带给学生的一种刺激。我们可以采取“先扬后抑策略、转换策略、停顿策略、幽默策略、诱导策略、暗示策略、冷却策略、糊涂策略”等。例: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夸张评价法:这个同学很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要是针掉在地上,他也能听出来。赞美评价法: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榜样评价法:这一组同学讨论得很热烈,合作得真好,希望其他组同学也能像他们那样。假设评价法:如果你在这个地方改一下,那就全对了,你能自己改正吗等。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领略到成功的自豪感。如:一位老师上课时,有一个学生在他背后模仿老师的动作,引起同学们的哄笑。老师装作不知。等课快结束时,老师说: “写字要模仿,画画要模仿,写文章也要模仿,模仿是学习的第一步。第一步做得好的话,第二步的创造就有希望,也有基础。我想刚才×××模仿我的动作一定很像,否则引不起同学们的大笑。看来他将来说不定能成为一个表演艺术家。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们会请他为我们表演一下他的模仿才能,让我也欣赏欣赏。刚才背后的模仿我看不到,所以嘛,以后上课……”(老师故意不说了。学生大声说:“不做了”!) 这样“先扬后抑”,让教育的韵味浓浓渗出,从而使学生在反省中受到教育。
三、根据学情因势利导,调控课堂教学
有人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且伴着“给我”的声音;虽然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现在,教师对这样的课堂往往束手无策。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调控策略,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调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对于这样的课堂,我们不妨采用因势利导的策略。给孩子充分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去表达、讨论、证明、辩析,在交流和互动中使知识脉络理得更清晰,掌握得更深刻。当然,这种“活”中也要有新的规范,过于放纵,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就少不了教师适时的引导和点拨。
四、随机应变,巧妙评价,调控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随机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要通过随机评价的手段, “适时利用”这种新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们可以在以下五种情况下实施最佳评价调控:
1、当学生对话精彩时,抓“精彩”促生成
学生答问精彩时,鼓励、赞赏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只停留在赏识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把这种“精彩”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就可以利用这种新的资源,通过即时评价,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精彩”的世界。
2、当学生认识肤浅时,抓“肤浅”促生成
由于受年龄和学历的影响,学生在理解、感悟上难免会较肤浅。如果我们把这种状况视为一种教学资源,则可以学生的“肤浅”作为教学起点,运用“调控 ——生成”策略,引导学生浅入深出。
3、当学生争论不休时,抓“争论”促生成
在互动对话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面对某一问题纷纷发表不同意见的情况。面对学生的争论,教师应牢牢把握良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彼此交锋、碰撞、融合。
4、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抓“错误”促生成
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教师既不能奉送 “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反诘归谬,以学生错误答案为前提,推衍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
5、当课堂发生意外时,抓“意外”促生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常会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教师若装聋作哑,则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最有效的办法是先了解“意外”背后的真相,继而因势利导,巧引妙导,把学生“脱轨” 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
上一篇:简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下一篇:新课程理念在美术欣赏课中的凸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