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新课程理念在美术欣赏课中的凸显

     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形式,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美术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欣赏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初中美术欣赏课在美术教学中占有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一、在欣赏课中凸现人文性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作品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美术欣赏课中的一些内容可以很自然地与德育联系起来,在教学中加入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从艺术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将德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

      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精湛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的信心和气魄。欣赏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激起了对劳动者的敬慕之情。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长征中一位小红军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作品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通过对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的简介和欣赏,学生们可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对祖国极其丰富的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个初步的认识,由此可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二、在欣赏课中体现自主性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积极参与才发掘创造潜能。教师要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

      美术欣赏课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其对作品的真切感受,有利于欣赏能力的培养。教师可采取的教学策略如下: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 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可以从色彩、线条等方面进行引导;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提出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既发扬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

      三、在欣赏课中培养创造性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教学是互相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艺术品。在教学《民间竹编工艺欣赏》时,首先展示竹编工艺品,播放介绍竹编工艺的录像,讲解竹编的制作过程。此时的学生,早已把老师为他们准备的篾片等材料,不由自主地动手编了起来。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图片上的实物和欣赏的作品进行比较,做出评价。这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在欣赏、创作中迸发。

      我们要勇于挖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力。






上一篇:课堂教学调控之我见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必要性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