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跟着音乐动起来 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新课程把音乐教育的基本目的和目标界定为:通过提供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在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将达尔克罗滋的体态律动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艺术创造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在教学环节中加强律动,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小学音乐教学课程较少,如果直接开始上课,学生很难进入状态。根据巴普洛夫的“条件论”,在音乐课开始前要设计一些具有音乐课特点的特殊情景,对学生大脑进行“刺激”。如在课前让小学生列队进教室,设计几个简单的律动,教会小学生随着音乐,按节拍做不同的动作进入教室。

     在教唱歌曲的过程中,如果让学生一味地唱歌,不仅让学生的嗓子受累,而且学起来也比较枯燥。这种单调的教学不利于教学,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但是,如果在学唱的过程中,教师用形象的语言和逼真的律动,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形象和节奏,再让学生用自己的形体律动把歌曲表现出来。我相信,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如在学唱歌曲《小小的船》前,教师可以这样开场:“小朋友,今天我们要摇着小船去游。来。让我们摇着小船!”好奇心使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随着音乐,孩子们摇着小船,渐渐驶入优美的境界中,哼起了旋律 ……

     二、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律动,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有的作品抒情性强,节奏缓慢,配以律动恰到好处。如腾格尔演唱的歌曲《天堂》,配以蒙古族典型的“柔肩”等动作,不仅点明了蒙古族民歌悠长、宽广的特点,更表现了“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草原意境。通过这样的律动,学生如身临其境,会较好地记住本课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如在欣赏管弦乐曲《快乐的小熊猫》时,让学生两人配合,手搭肩作抬水状,伴着乐曲和小熊猫一起欢快地抬水去。随着旋律的渐渐熟悉,活泼可爱,憨态可掬的小熊猫们汇聚一堂……在轻松的音乐中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语言。

     又如在《大雨和小雨》的学习时,让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最后用自己的笑脸(双手托在颌下左右点头)表示小草笑嘻嘻。让学生在律动表演和即兴创作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律动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

     三、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律动,培养学生表达音乐的能力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是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而现在,作为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则要把创造性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教学中我们会经常发现,当学生学习歌曲或聆听音乐时,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而是会情不自禁地加入一些动作。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和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编一些符合歌曲和音乐节奏的律动。在学唱不同速度、不同力度的音乐歌曲时,可让学生随着旋律走一走、跳一跳。

     如学习《走呀走》,可让学生在轻松的蹦走中领悟部分音乐语言:慢速、中弱,用老爷爷拄着拐杖走来了来表现;中速、中强用解放军叔叔雄赳赳、气昂昂地上场来表现;而转换成快速、强时,用充满朝气的小朋友蹦跳着朝前走来表现。在表演三者走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感受、领会音乐语言。

     总之,律动教学要突出创造性。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的过程。对音乐的欣赏和感受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教师在创设情景进行体态律动的过程中,要让音乐与生活作为体态律动的素材,以学生理解的方式营造律动场景,寻找更广阔的音乐教学空间。教师应该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表演,;教师又应该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






上一篇: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 语法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如何提高语文课堂 教学的实效性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