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字画收藏走入百姓家 传统装裱技艺受市民欢迎

刘书泉正在认真处理一幅残缺的字画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一幅好的书画作品,要经过精装细裱之后,才能将作品的价值衬托出来。由于目前掌握手工装裱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在书画装裱行当里,不少作品都要靠裱画机来进行装裱,降低了书画的收藏价值。

      在市区长安街一间名为“晓泉轩”的装裱店里,记者认识了从事书画装裱18 年的刘书泉。他掌握了祖辈传下来的传统装裱工艺,多年来一直坚持手工装裱,不少外地的书画家、书画收藏家都慕名前来请他装裱。

 

地位 装裱机难代替手工

      “机器装裱是比较快,但只是一次性的装裱,而手工装裱可以更好地保护作品,就算破损了也还能进行修复,而机器装裱的作品则不能。”刘书泉认为,手工装裱更利于作品的保存,一幅用手工装裱的作品更加弥足珍贵。刘书泉自己也熟悉操作装裱机,而且机器装裱和手工装裱的工序都差不多,区别在于材料,机器装裱用胶水,而手工装裱是用自制的糨糊,“制作糨糊也很重要,制作的糨糊好坏直接关系到作品装裱的效果,甚至关乎作品的寿命。”

      手工装裱工艺中,除了制作糨糊要求高外,装裱作品还有一系列的严格工序。首先就是画心的托裱。“客户拿来没装裱的作品就叫画心。”刘书泉边说边向记者展示已托裱的作品,“为了保护画心,也使画心平整及四周镶接的材料厚薄均匀,需要在背面贴一层纸,这叫托心。”等画心干了以后,根据画心的比例、长短,还要进行镶距、镶绫边等7道工序。

      “装框的作品需要7 道工序,而悬挂的作品要求更高,要17 道工序。”刘书泉表示,最简单的手工装裱至少要4 天才能完成,要做上17 道工序的作品至少要超过10天才能完成。

 

积累 技艺与人品均重要

      “高中毕业后就跟着哥哥姐姐学装裱。”刘书泉告诉记者,哥哥姐姐都经营书画装裱生意,自己19 岁就跟着他们学习这门技艺,今年37 岁的他感叹:“那时也觉得烦,觉得自己坚持不了,但一坚持,就这样到现在了。”

      “除了一些找来做的作品外,还有一些画廊的作品,他们都知道我是手工装裱的。”刘书泉表示,目前坚持传统手工装裱的人不多,而且想学这门手艺的人也很少,除了个人兴趣外,还需要耐得住寂寞,“这么多年做这行,把性子都磨得很平静了。”

      正是刘书泉的坚持,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从2004 年来到广东后,当代岭南画派多数画家的作品他都装裱过。“做这行手艺很重要,人品也很重要。”刘书泉表示,当客户把上万、几十万的作品交给你,你除了要认真对待作品外,更需要尽量保管好,不能有任何的私心杂念。

 

传承 装裱工艺会有好发展

      “平时遇到难处理的作品还是会和哥哥姐姐探讨,特别是修复旧画、旧书等残缺作品。”刘书泉表示,修复残缺的作品讲究技术和经验,有些古书都已经无法翻阅,就必须要修复。去年他接到一本有100 多页乾隆年的族谱,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才完成修复。而一些客户收藏的古书因年代久远需要修复,也找上门来,“没有上十年的装裱经验,很难处理这些作品。做这行还是要坚持,要积累经验。”

      “和我一起学装裱的5 个表弟,现在就剩下我在做,他们都不干了。”刘书泉告诉记者,欣慰的是,他10 岁的儿子现在都能帮上“小忙”,当他做着某道工序的时候,他儿子还能在一旁递工具,简单工序也可以完成了。刘书泉表示,传统手工装裱技术还需要有人继续传承,如今不少市民都越来越热衷于书画作品,不单用于收藏,还可用于家居装饰,因此装裱行业将会越来越受欢迎。将一幅作品装裱好了,也能体现出这幅作品的价值,就更有了收藏价值。

     本报记者 叶园






上一篇:药用野生稻有科研价值没药用价值 私自采集采伐没用的
下一篇:我市部分妇女有福音 宫颈癌免费检查工作本月20日启动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