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控中心调查显示 !每3个成人就有1个患高血压
记者:请问这项调查是何时进行的,具体如何操作的?距上一次调查有多久,数据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临虹:这项调查是在2010 年进行的,我们通过全国162 个疾病监测点抽样,对18 岁以上的社区居民共10 万人进行调查,得到了上述结果。同样的调查,我们在 2004 年、2007 年也做过,2004、 2007 和2010 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结果显示,18—69 岁居民标化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 20.5%、25.1%和30.7%。
通过比较这几次的结果发现,我国患高血压的人逐年增多,且增幅比较明显。根据推算,2004 年全国高血压患者约2.2 亿,本次调查公布的患者人数则达3.3 亿。增长幅度还是比较惊人的。
记者:其他国家的高血压患病情况如何? 发展趋势上有哪些差异?
王临虹:欧美发达国家的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这种差异是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及社会文化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但由于有些发达国家对行为危险因素控制得比较早,干预效果也比较好,所以目前高血压患病率上升趋于平缓,与高血压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也有所下降,而发展中国家高血压患病率仍在快速增长中,应尽快加以重视。
记者:数据显示,有近四成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这个数据较之前有何变化?如何改善这种状况?
王临虹:一方面是个人对自己的健康不重视,没有养成定期测量血压的习惯,2007 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报告》显示,35 岁以上居民有1/3 的人从来没测过血压,农村和男性居民更低;另一方面社区医院也应更多地承担起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的责任。35 岁后应每年测一次血压,高危人群每半年至少测量一次。
社区医院应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只要是35 岁以上的患者,无论何种疾病就诊,医生都有义务为其测量血压;社区也应安设血压监测点,方便居民测量血压;尽快完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加强高血压患者的社区规范化管理工作。与 2007 年相比,2010 年我国城市成人居民高血压的知晓率变化不明显,但农村成人居民高血压知晓率明显上升。
记者: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75%的人仍血压不达标,达标难的原因有哪些?
王临虹:一是患者不太重视,很多人由于没有症状,不把高血压当回事,还有很多人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去就诊;二是没有严格地遵医嘱服药,存在“一旦吃了药就不能停了”、“长期服药有副作用”、 “症状减轻或血压降低了就可以停药”等误区,致使有人吃吃停停或自行减量,使得疗效大打折扣;三是在治疗期间不定期监测血压,不了解血压变化和控制情况;四是高血压患者往往合并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管理和治疗起来比较复杂,基层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记者:为什么高血压发病出现年轻化?男性患者偏多的原因有哪些?
王临虹:主要是生活方式不健康和自身健康意识不足导致的。近年来,我国居民的行为危险因素水平居高不下或不断上升,包括吸烟、有害饮酒、高脂、高盐饮食、身体活动不足、超重和肥胖等,而男性在这些不良生活方式方面更严重。再加上现代生活节奏快,年轻人压力大,不爱运动、对健康的关注度很低,所以高血压患病会年轻化。
记者:我们应如何管理血压?
王临虹:高血压要从“知晓、行动和达标”三方面综合管理。首先要让更多人知道高血压的危害;然后是要改变生活方式,采取行动,比如限盐、减重、戒烟等,同时建议 35 岁以上的人都要定期测量一下血压,血压超过140/90 毫米汞柱要去正规医院就医,尤其是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更应注意;而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坚持治疗和监测血压,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上一篇:服降压药和饮酸奶应隔2小时 喝酸奶影响药效
下一篇:跑步方式需因人而异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河源市暴雨灾害预警与响应条例》被省人大作为全省高质量地方立法典型案例作重点推介;市人大代表履职案例《一件人大代表建议点燃一片人间烟火气》获评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全省人大代表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