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技工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及道德品质。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呢?笔者通过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认为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究、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特见解的氛围。而作为教师,必须从全局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互相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对来说,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所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我们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上表现为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使学生主动地得到发展,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精神的能力,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与学生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许多幼稚想法和做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加以正确引导;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做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让他们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老师。我想,如果我们真正能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自然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创新意识的萌芽会得到精心的呵护。那么,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能力就可得以实现。
三、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它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我们要认识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体育教学时以身体活动为主,因而活动量和生理负荷是最显而易见的因素。但身体活动又并不只限于给人以生理上的作用,还兼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发展、情感的体验等。因此,创新教育应以 “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如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之间的交流量等。其次,学生的进步应表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的增加以及感觉、理解、创造的思维递进上。因而在培养人格、改善学习效果、增加运动乐趣等方面应得到充分关注。再者,身体活动外在表现的因素除来自学习者本人的努力之外,其他因素(遗传的身高、体重、肌肉及神经类型的不同)影响亦很明显,因此体育课中个体差异大于文化课中的个体差异,再加上体育学科的培养目标(为终身体育服务)和体育内容的相对可选择性(例如同样为健身,既可以打篮球也可以打排球),因此,创新教育应给学生选择的权力。这种选择,体现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
总之,创新教育就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是创新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和任务。要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因此,教师要依靠创新,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拓宽自己、延伸自己,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和顽强的意志力。
上一篇:班级管理也需创新
下一篇:防止学生厌学情绪之我见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