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出行难 上学难 看病难 办事难 贫困村困局待破解

 

当地村民何李苟向记者讲述山里的生活。

      2013年5月,广东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拉开序幕,3年前启动的“两不具备”(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庄搬迁安置工作,再次列入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重点扶贫地区,在未来3年,我市将坚持自愿原则,完成“两不具备”贫困自然村9000 多户农户的搬迁安置工作。

      这一次,和平县合水镇黄屋村进入了人们的视野。5月27日,省长朱小丹驱车数百公里,来到这个几乎不为外界所耳闻的村庄,鼓励为数不多的村民搬出大山、安居乐业。在外界看来,黄屋村村民是幸运的——或许,黄屋村很快就能成为他们的记忆。但在省里利好政策的面前,搬与不搬,又或者有没有能力搬?让当地村民陷入沉思。而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两不具备”贫困村搬迁的难点所在。日前,记者走进黄屋村,尝试管窥那些时代洪流中贫困村庄的没落、迷茫和希望。

      隐落大山里的村庄

      今年端午节的前一天,72 岁的村民何李苟在时隔近一个月后,终于出去了一趟圩镇,他这样解释——“过节了,得买点猪肉、黄豆等裹粽子吃,顺道看看大儿子和孙子。”这并不意味着何李苟不愿常到镇上与儿孙团聚,而是在这个高山环绕的村庄里,走山间的捷径到镇上都要花上3 个多小时,上了年纪的他显然吃不消。

      黄屋村位于合水镇政和村西部,属解放战争老区村庄,距离村委近7 公里、距离圩镇近20 公里。按照这个里程来看,黄屋村与圩镇之间的空间距离并不算远,不过,探访黄屋村却不太容易。

      记者来到合水镇当天,天空下着阵雨,通往该村的山路不仅湿滑,还被云雾笼罩,在越过一座架在山间小河的桥梁后,一条宽约3 米、陡峭的盘山道路从山脚向山腰蜿蜒进去,看不到尽头。途中,鲜见从村里驶出来的摩托车,更不敢奢望有诸如小汽车等车辆出入。约1小时许,黄屋村出现在重山包围之中,长满野草的石阶,几处坍塌已久的房屋废墟,是这个贫困村庄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你们现在看到的,只是这座山腰上的五六户人家,往里面再走一段山路,又会出现几户。”政和村村支部书记王权中望着前面几座山说,住在这里的村民已经不多了,只剩下35户,百余口人,但大部分都是老人和不到上学年纪的小孩。“青壮年都到外面打工了,否则留在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很难过日子。”旁边的村民何李棠插了这么一句话。

      黄屋村的情况事实如此。全村百余口人的人均耕地不足0.21 亩,田地均为山坑田,常年缺乏阳光的照射,导致农作物产量极低。“孩子们还没出外打工时,我们一家有10 余口人,但水稻年产量却不足1000斤。”何李苟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前的生活,忍不住感慨。

      直到最近几年,上了年纪的何李苟终于放弃了辛苦的农活,仅在面积约为1 分的旱地上种了些青菜,顺道在家门口养了10 只母鸡。“养了好几年,没舍得吃,都是拿来下蛋。”在一个月只到镇上买几次猪肉的何李苟看来,鸡蛋也算是荤菜。

      其实,这仅是黄屋村困难的一隅。王权中向记者坦言,由于长期交通不便,黄屋村早已是名符其实的“五难”问题突出村: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办事难、增收难。

      “20 年前,村里还有个小学,我的几个孩子都在这上过学。”何李苟回忆说,不过只能上到四年级就要换到镇上的小学,后来由于学生越来越少,学校就被取消了。现在村里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长们几乎都要在镇上租房子住着,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孩子。

      然而,黄屋村却还有着更难以诉说的疼痛与无奈。谈到村民就医的问题时,何李棠可能是在场村民中感触最深、最痛的人。1990 年之前,何李棠曾有两个可爱的侄孙,但都因为半夜发高烧,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夭折。尽管事情发生至今已有20 多年,可一旦提起,何李棠的眼眶依然变得通红……

      事实上,像黄屋村这样的分散“两不具备”贫困村庄,在河源不是孤例。仅政和村就有高寨背、高埂、卜坑、苏坪等村庄隐落在大山里。而据市有关部门统计显示,目前,我市“两不具备”贫困村庄仍有614 个,其中符合整村搬迁条件的有 531个。

      走出大山的渴望

      何李苟养育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这意味着福气、壮劳力以及财富。现在,兄弟三人分别在和平县城、惠州和东莞等地务工,虽然均已成家,但仍租着房子过着拮据的生活。

      “总比待在村里强,起码有三餐饱饭吃,每个儿子分别还能每月寄回100 多元钱,养活我们两个老人。”何李苟不敢对儿子们有多大的奢求,俩老能勉强生活得下去就可以了,“他们也都不容易,要养家,还要供孩子上学。”

      贫穷很长时间都是这里的底色,百余口人挤在狭小的山坳里,土里刨食的年月,没人可能致富。何李苟回忆早年说:“以前一家10 余口人除了年产量1000斤的水稻外,都是靠政府补给粮食过日子。”

      这样的生活,让村民走出大山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和大多数生活在贫困村庄的村民一样,受城镇化浪潮的冲击和对改变落后生活的渴望,黄屋村的青壮年不断挤入城市,试图在那里拼得一席之地。“年轻人没有哪个愿意待在家里。”王权中说,但受限于文化知识水平,那时出去的人很难挣得到钱。

      尽管从事着低端的工作,尽管挫折重重,之后的二十多年间,没人愿意再回到村里,他们仍在努力地尝试融入城镇。

      事实上,在这样的贫困村庄里,从来不缺乏出走的冲动。2007年,黄屋村民与一样生活在山坳里其他3 个自然村村民,联名要求搬迁。“当时,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4个自然村共搬走了120多户人家。”王权中说,搬走的这些村民靠着政府的补贴和东拼西凑借来的资金,有些在县城买了商品房,有些则在镇上建起了平房;而大部分搬不走的,则是因为自家实在拿不出钱来。

      这其中包括仍生活在黄屋村的35 户村民,对于他们来说,最直观的感受是:村里人越来越少,就连过年也难以一家人团聚。而这,恰恰是他们最不愿触碰的话题,同时也是最渴望改变的现实。

      搬不起的困惑

      今年5 月27 日,朱小丹调研我市“两不具备” 贫困村庄情况时表态,省里已安排政策和资金帮助有意向村民搬迁,同时保障原有山地林地收益。这令当时站在朱小丹面前的何李苟激动不已,一个劲地说:“巴不得!”

      事实上,这样的消息,不管是对于黄屋村村民,还是对于同为“两不具备”贫困村庄的近9000 户村民而言,无疑都是一个利好消息。

      很快,“省政府有政策和3 万元资金补贴帮助村民们搬迁”的消息在黄屋村炸开了锅。“这段时间,村民们三三两两凑在一起,谈的都是这个事情。”何李苟想起省长与他交谈时说的话,至今仍感到很自豪与兴奋。

      “好几个晚上都没睡好觉。”说罢,何李苟却突然沉默了下来,然后熟练地打开烟袋卷了一根烟点燃,猛地深吸了几口。“三个儿子在外打工多年,至今仍住在简陋的出租房里,平时除开日常开销,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存。”何李苟坦陈,自己实在筹不出钱来。这时,王权中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一户需要建房资金6-8 万的标准来算,除去省补助的资金外,还需自筹3-5万元,对他们来说确实非常艰难。

      6年前的那次搬迁,他们因为缺钱无奈地错过了;而这一次,他们同样为钱而感到无奈,甚至是倍感困惑。

      “如果你们有能力自筹到除了政府补贴之外的资金,会毫无顾忌地搬吗?”记者问包括何李苟在内的几位村民。只是,对于记者抛出的问题,几位村民并没有当即回应。在犹豫了几分钟后,一直在旁沉默不语的一位村民反问记者:“搬出去后,我们到哪耕种?别说种水稻,到时种青菜可能都成问题。”

      滴答,滴答……停了没多久的雨又下了起来,身旁的何李苟拉了拉记者:“往里坐一些,别淋湿了身子。”记者下意识地抬头望了望,蓦地察觉这座上世纪60年代建的泥房真的很老了。

 

 

【专访】

      市扶贫办副主任邓春华:资金与出路是难题

      结束对黄屋村的采访后,记者就“两不具备”贫困村庄搬迁工作的困难及应对措施,采访了市扶贫办副主任邓春华。

      邓春华坦言,对“两不具备”贫困村庄实施搬迁,一是资金问题;二是搬迁农户生产出路不广。“目前,搬迁工作只能靠省里补助,而市县财力薄弱,还无法给予资金配套。”他表示,对于那些想搬但又没能力搬的贫困户,如果有对口扶贫单位的,将建议扶贫单位适当地增加补助,或者出资帮助建设集体搬迁点的公共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则在每年的“6·30”争取企业对他们定点帮扶。此外,鼓励他们投亲靠友或争取亲戚的帮助。

      而就搬迁农户出路的问题,邓春华表示,对于搬迁到中心村的贫困户,可享受到扶贫单位的扶持;对于出外务工的贫困户,可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同时为他们介绍各种务工信息。

 

记者手记

      搬得出,更要稳得住

      记者采访中深刻地体会到,长期生活在山坳里的贫困村民,“搬迁”早已成为他们的向往,但在现实面前,“搬迁”却又是他们内心最疼痛的字眼。

      诚然,作为欠发达地区,我市的确难以自筹巨资给予他们支持,但只要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善于动脑子、想办法,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而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搬得出,更要稳得住”。正如黄屋村村民所问:“搬出去后,我们到哪耕种?”这是很实在的一句话,更是政府需要深思的问题——如何确保搬迁户不存在生产生活困难。只有搬迁户实现“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的大循环,才是有效的搬迁。否则,搬了也是白搬。

      本报记者 吴志坚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贫困村 两不具备 扶贫


上一篇:禽类粪便随处乱倒 臭气熏天影响生活
下一篇:我市工商部门将进一步规范塑料袋销售使用行为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