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市民该提高应急避险意识

    日前,省政府公布了《广东省应急避护场所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 年)》,要求到2020 年实现应急避护场所的全覆盖,并可满足超过2600 万人口避护需求。而其中河源需要建设室内室外应急避护场所超过213 处,满足超过58 万人口需求。(详见本报10 月31 日相关报道)

     消息传出后,引发本报旗下的河源民生论坛网友热议。网友“静文” 说,规划和建设应急避护场所应该是每座城市的必修课,河源是广东地震比较多发的地区,建设一批应急避护场所,可在发生灾害时派上用场。这种未雨绸缪应对地震及其他灾害事故的做法,体现出了政府的责任感和为民服务的良好意识。

     然而,网友“悟空”却有些担忧,他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说,每每在家里感受到地震后,他第一反应不是寻找应急避护场所,紧急撤离,而是选择刷微博。每每此时,微博、论坛、微信热闹非常,很多人都第一时间将地震感受和照片发到网上,有不少人更是边往外跑边刷微博,真可谓是 “淡定哥(姐)”。

     笔者认为,建成一批室内室外应急避护场所,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将为受灾群众提供避灾、安置和保障基本生活的功能。然而,评价一个城市的防灾减灾安全程度,并不仅仅在于政府相关部门对应急场所的建设,而更多地体现在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接受减灾教育的程度,以及应对各种灾害事故的自救互救能力。只有市民们尽可能多地掌握防灾减灾知识,安全指数才能提升。否则,应急避护场所也就仅仅是公园、停车场了。

     栏目主持:刘曦






上一篇:摩托车撞一名路人后自燃 致一人受重伤 开车者逃逸
下一篇:网购食品出问题网站先赔合理吗?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