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无法实现 老人因寂寞来回坐公交打发时间
怡然自得的老人们。
近日,江西分宜县一位老太投币20 元乘坐公交车的新闻被多家媒体转载,关注老人精神需求再一次成为舆论热点。该则新闻说,江西分宜县一名老太投了20 元钱坐公交车,坐了三四个来回没下车。只因儿子,儿媳工作忙,只身一人在家感觉孤单,于是坐人流量大的公交车打发时间,排解寂寞。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成为一个被大家所关注的社会话题,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法规,以此来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压力。而对于老人来说,除了社会要营造有利的养老环境外,老人心态的自我调节也至关重要。
老人过得很充实
今年78 岁的欧阳老先生离开河源师范学校的工作岗位已有15 个年头了。他笑着对记者说,退休后比工作时更加忙碌,现在感觉时间总是不够用。早上做完洗漱、早餐、晨练等基本“功课”,他一天的精彩生活就开始了。
每一天他都有不同的安排,要么练习书法,要么在家看报。他常年订阅了两份报纸,一份自己读,还有一份是给老伴儿的。谈起当今的国际趋势、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发展,欧阳老先生滔滔不绝。
打乒乓球也是他的活动内容之一。每周星期二、四下午4 点,他都会和几个伙伴儿去打球,雷打不动的规律。每月的1 号和15 号是他和高中的老同学聚会的日子。早上8 点,二十几个老同学聚在一起饮早茶,之所以选择早上,是大家认为早茶不像中餐或晚餐那么贵,一顿就得上千元。同学中年龄最长者已经85 岁高龄,大家一起谈谈政治,谈谈养生,也会追忆当年往事,别有一番味道。
星期一、三、五的早上8 点,欧阳先生会来源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参加乐队的练习。这支乐队是他张罗组织的,有古筝、二胡等乐器演出。有规律地参与各种活动,让欧阳先生的晚年生活过得很充实。
让自己忙起来很重要
在源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每逢乐队练习的日子,总是挤满来欣赏的“观众”,这些观众都是老人。刘颖萍就是其中一个,每逢乐队练习的那一天,她都早早地来到活动中心等他们。
记者采访当天是星期五,老人当天5 点多就起床了,吃完早餐,运动完之后,6 点就来到了老干部活动中心。老人从家到这里只需十几分钟,每次她都是最早到的,趁其他人还没来的时候就把卫生搞好了。刘颖萍老人告诉记者,本来预定明天是纪念毛主席诞辰的文艺演出,但天气预报说要下雨,所以就推后了。她告诉记者,她也参加了节目,有合唱,也有独唱。说到演出推迟时,老人眼神里流露出些许失落,语气中亦不乏惋惜。因为她已经准备好了,但想想下雨天总会过去,演出之后还会继续,她脸上的表情开始舒展。
与欧阳老先生不同,刘颖萍老人没有那么多的才艺,但她的生活还是有滋有味,因为她总是想法让自己忙起来。目前刘颖萍老人的 3 个儿子都在新市区住,而她就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她说一个人住自由,想干嘛干嘛。
调整心态享受生活
但记者采访中也发现,并不是所有老人都像上面两个老人那样,把退休生活过得有声有色,他们中也有不少人不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生活基本围绕着孙辈们在转,而一旦他们不再需要自己忙活时,就无所事事或无所适从。甚至有老人对记者说,退休后,感觉自己就是一个等吃、等工资、等死的“三等老人”。
源城区社会福利院的社工苏珊说,老人怎样度过他们的晚年取决于他们的心态,是积极地享受生活还是坐着等生命终结,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年轻人不应该对生活失去信心,老人不应该放弃自己的人生,一些老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而感到力不从心,从而悲观消极,这是不可取的。而一些老人在退休后积极调整心态,就会很好地享受他们的晚年生活。
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的养老模式也慢慢与城市相似,“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慢慢式微。所以,老人要想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让自己忙起来,去追求美好的晚年生活。不管是社会养老还是私人养老,城市养老模式还是乡村养老模式,他们要做的共同一点就是,调整心态,享受生活。
见习记者 杨建芳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