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第一批街舞舞者今何在?
2012 年6 月,龚敏斌几人在深圳参加国际比赛。资料图片
在市区凯东巷的巷子口就听到律动感十足的音乐,“咚…咚咚…”,循着音乐走进巷子,在一间不大的舞室里,几个打扮嘻哈的男孩儿,他们的身体正像机器人般舞动,伴着音乐韵律动感十足。
这间舞蹈室刚成立不久,但这群舞者却是河源第一批街舞舞者,他们与河源的街舞共成长。
迷恋与狂热
街舞传入河源约有10 年时间,最开始多在学校传播。那时的高中生就是河源的第一批街舞舞者,今年已近而立的张辉便是其中一个。当年他疯狂地迷恋街舞,有一次深夜两点多钟,突然想到一个舞蹈动作,于是他就踩着单车去到文化广场去练习这个动作。而刘永毅则是看到电视上的街舞而爱上了它,当时河源没有教街舞的地方,他四处打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有个街舞老师,尽管一周上5 节课就要50 元钱,但他还是把自己的零用钱攒下来交学费。
龚敏斌是这间街舞工作室的负责人之一,说起与街舞结缘,他自己也觉得匪夷所思,他是看见学长当时一个帅气的“六步”,就被深深打动了,决定要学习这种舞蹈。农村来的龚敏斌没钱交学费,所以每次等学校街舞团练舞时,他都在旁边偷偷地学,后来团长见他很热爱街舞,破例让他入团。一学期下来,那些交钱学舞的学生都走了,只有他还一直坚持。
因为街舞,几个人走到了一起,也因为对街舞的爱,让他们始终想为街舞做点事。
徘徊与挣扎
毕竟以街舞当“饭碗”,并不容易,不仅是来自于父母长辈的阻挠,就连自己这一关都很难过得了。刘永毅毕业后进了一家工厂开叉车,工厂离市区很远,为了能练舞,他每天上完班都骑着单车到市区练舞。
为让自己的舞技有所提高,上班一个月后,刘永毅决定去上海学舞,那里有更加优秀的舞者和文化氛围。来到上海,刘永毅过得很艰苦,除了上课外,剩下的时间都是在上班和练习。龚敏斌当年也去了上海学舞。他告诉记者,当初自己选择走这条路父母也很担忧,做决定时挣扎徘徊了好久,一边是自己内心的呼唤,一边是父母的期翼,自己夹在中间很难抉择。
后来,两人考进了caster 的舞团。Caster 是国内数一数二的街舞团体。在那里,他们不仅学到了舞技,而且也学到了街舞文化,学到了把这种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的思路。
探索与出路
源,他和刘永毅组织了5 个人参加caster举办的面向国际的街舞比赛,在百余支队伍近3000 人中的比赛中他们进入16强,在16进8的中外对战中败给北京队和美国队,而刘永毅个人进入8 强。在广东的各大街舞赛事,他们每次都进入前三。河源每年举行的街舞大赛,冠军几乎尽收囊中。
龚敏斌回河源后,决定开一间工作室,要把理想当作谋生活的“饭碗”。他们借鉴caster 成功的经营模式,工作室不仅做街舞培训,还有演员经纪、活动策划和商业演出。“在北方,街舞文化已形成规模经营,在南方来说还不算主流。”龚敏斌说,虽然看好未来河源的街舞文化发展前景,但对后来者要从事这一行,他并不赞成。“这条路很辛苦,我会劝他们不要走,因为要承受很大的压力,父母长辈和自己给自己的压力都会让你挣扎和痛苦。而且舞者始终是站在后面的人,就算我们曾经在明星的演唱会上做过 dancer,也和明星拍过广告,但谁会看见我们呢?”
未来街舞文化的运营商业化是趋势,但这条路要走多久,谁也不知道。像刘永毅、龚敏斌一样的街舞爱好者还有很多,今后怎样发展还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龚敏斌、刘永毅们街舞文化经营模式只是河源街舞文化发展的一个投射,成功与否还需时间验证。
见习记者 杨建芳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