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面对别人问路 一些市民不搭理 以后你也问路就囧了

     现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差不多每天都给人旧貌换新颜的感觉,无论外地人还是当地人,有时需要向别人问路本在情理之中。然而有的人在求助时,竟连称呼都不愿意叫,“谢谢”也不愿意说;而有的人在别人求助时,连个指示方向的手势都不愿打,连句明确的话都懒得说。这种“问路冷漠症”着实让人尴尬和无奈。


现象:并非人人问路有礼貌

     “9 栋怎么走?”“保安,幼儿园在哪里……”市区万隆一品小区的出入口有一个保安亭,保安周师傅在这里干了几个月,类似这样的对话,是周师傅每天的“必修课”。这里人流量很大,周师傅除了开门关门外,每天要为几十人当活地图。但是,大家问路时足够礼貌吗? 会用敬语吗?问完会答谢吗?对此,周师傅笑笑摇摇头。

     “大部分人都比较礼貌,会叫 ‘师傅’、‘保安大哥’等,会用‘请问’或‘麻烦’来开头。”周师傅说,对于这种人,他都会认真仔细地讲述,有时方便的话,还会亲自带路。然而,并不是所有人的问路都这么有礼貌,周师傅说:“有些人没有称呼,直接就问‘这里怎么走?’;还遇到有人用‘喂’开头,说话还特别大声,虽知道他们并没有恶意,但感觉特别不舒服。”周师傅总结道,最大的问题是,问完路后,很多人都直接走了,极少有人会说“谢谢”。

     针对“问路”,刚到河源工作半年的业务员小杨也有话说。小杨来自湖南,在市区一家墙纸店当业务员,业务员自然要经常往外跑,初来乍到时,他不认识路,出门主要靠问路。可是,这个“不熟悉路”的情况,让他吃了不少闷亏。“有的只是用手指,有的只说 ‘往前走’,有的说‘不知道’,有的甚至搭理都不搭理我。”半年来,小杨为“ 问路”遭了不少白眼。如今,为了避免“问路”,他宁愿走冤枉路也不愿多问,他买了张地图,尽量多走多记,他觉得,唯一的办法是把自己从“路痴”变成“活地图”。


点评: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种“问路冷漠症”一旦成为一种社会流行病,今天误人,明天就可能误己。所以,为人为己,我们都该治治“问路冷漠症”了。治疗这种病只靠社会呼吁和舆论引导很难奏效,关键还要靠市民自我修养:建议温习温习“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祖训,学学换位思考的处世方法,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多一份爱心和责任……

     “问路冷漠症”病虽小,但却阻碍了文明城市建设,不可不治。在此,记者提醒广大居民,在向他人问路时,要以谦恭的称谓称呼对方,然后再礼貌热情地向别人问路。得到对方的答复之后应真诚地向对方道谢,即使没有得到期望的答复,也要道谢;为别人指路时,应热情周到地向对方指引和解释;不要歧视外地人;不可指错路,自己不清楚或不确定时应致歉。

     本报记者 郑婷影



相关热词搜索:文明 创文


上一篇:老人摔倒众人帮 这老人多次摔倒住院 没有亲人照看
下一篇:许多旅游线路大幅下调报价 不少老人捡便宜外出旅游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