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大学生带给我们什么?
当大多数同龄孩子还在为考取重点高中埋头苦读时,和平公白镇14 岁的朱昊炜即将成为今年南方科技大学的一名新生。朱昊炜今年参加高考,取得了611 分的成绩。据南科大官网显示,他已被该校录取。(详见本报7月15日A4版报道)
曾有一段时间,外地出现的超常儿童一度为槎城市民所津津乐道。河源也有超常儿童存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14 岁的朱昊炜考上南科大就证明了这一点。自豪之余,笔者在想,作为河源本土培养的少年大学生,朱昊炜能走进心仪的大学殿堂靠的是什么?当然,靠他自己,他勤学好问,出类拔萃,也靠父母精心培育。当然,更与母校福和中学以及老师们的精心培养分不开。
其实,在所有教过朱昊炜的老师中,没有几位老师认为他是十分“听话”的标准好学生,包括他的妈妈也是这样认为。高三班主任骆雪立说得好,教育有两条原则,一是有教无类,二是因材施教。是好苗子,就应该下大力气,好好培养,要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成长成才的好环境,不能单单把他们看作是各种知识的容器。
笔者以为,朱昊炜能够跨入大学之门,看似是一个人的奋斗,其实是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精心培育的结果。
张涛
上一篇:旧衣“新用”需要制度补丁
下一篇:莫让“一元钱”失却你的诚信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