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备足课才能让爱心效应最大化

      乐善好施,古已有之。《左传》有云:“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前段时间,省市媒体争相报道和平林寨一年迈阿婆欧农娣拾荒养活一家人,引来众网友争相捐款资助,古邑大地又唱响一曲大爱无疆的慈善赞歌。欣慰之余,笔者觉得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

     报道之初,“105 岁”、“拾荒”、 “残疾”等夺人眼球字眼频频见诸报端。随即有林寨镇政府出面称:经镇民政办核查,确认欧农娣生于 1917 年4 月,现年97 岁,已享受80 周岁以上老人津贴;该家庭一家4 人已于2013 年度、2014 年度纳入了城乡低保。报料人给出的解释是,老阿婆以前登记的信息写错了年龄,而且大家都知道她已经100 多岁了,村里人都知道。

     好一句“村里人都知道”!一句都知道,老阿婆就早生了8 年!不过,镇政府的辩解或许被人所遗忘。最近,国内某知名网站发动网友为欧农娣捐款,“105 岁”、 “ 百岁”等字眼仍然被置于醒目位置。

     二

     阿婆是否百岁,咱姑且不论。退一步讲,阿婆到底需要什么?在捐款之前,有没有人问过这句话,有没有人想过这件事呢?也许有人会说,献爱心嘛,当然是送一些必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如送一袋米、两壶油之类,当然最好还是送钱来得实惠,但这些真是阿婆所需要的吗?

     以前多地媒体曾报道,给受助户送的电扇,因电费贵而成摆设,送的高档水果,则藏到腐烂还舍不得吃。像此类事情,恐怕我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还更多。当然,话又说回来。在传统的道德体系中,善举被看作居高临下的帮扶行为,强调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因此评价标准不外乎—— “为帮助人支出的成本大不大?”“帮的人多不多?”善行的规模,决定了褒扬的程度。但在当前新常态下,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他们的需求也是多元而复杂的。

     所以,要把好事做好,“献爱心” 之前不妨先做番“功课”。解决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通过一些途径,了解一下受助对象的年龄、家庭结构、健康状况、个人愿望等,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心活动。

     三

     爱心不能用数字来衡量,然一分一厘皆是真情所系。每一个捐款者无不希望自己的爱心能真正用到受助者身上。爱心人士为阿婆捐的数万元如何处置,据称,由网友代为管理。然由谁来监督,并不明了。以前,龙川赤光一擦鞋救母事件曾因善款管理不善饱受网友质疑,但愿这次只是杞人忧天。

     爱心无法通过制度来管理,但是善款却一定需要通过制度来监管。谁来制定制度,职能部门不能 “缺位”。

     特别是当下,为弱势群体献爱心等活动已成为常态。除制定制度来监管善款使用外,政府部门有必要为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建立慈善档案,登记其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了解他们的心愿,为捐助者提供咨询服务。这样,爱心人士只要一个电话就能搞定被慰问者的大致情况。

     在当前新常态下,作为一个欠发达的山区市,河源理应先行先试,摸着石头过河,探出一条路子,扩大这种爱心捐助的效益,给外地或者今后类似的救助事件包括善款使用提供一条可供复制的经验出来,让捐助者放心献爱心。

     四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更高的要求上说,慰问品买得再好,买得再多,只能缓解贫困家庭一时之需,即便再多的网友热心响应,积极参加,也只能帮助一家两家,要想让更多的人受益,惟有在救助制度上想办法、动脑筋。

     爱心无价,善款却是有限,要把有限的善款用到最需要关注的人身上,这不仅仅是你我美好的愿景,也是大家所望,更是大多数需要救助的人所希冀的。这需要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力求赢得爱心捐助效应的“最大公约数”。

     居高临下的爱心,只会让金钱成为冷冰冰的道具,“双赢”的爱心,才能为人间温情持续加温。当然,职能部门对善行的评价也应与时俱进,要告别“施恩”,走向“双赢”,引导社会公众在善举善行中,和受助者彼此分享快乐和幸福,营造慈善大爱的社会氛围。






上一篇:你知道今天为何试鸣防空警报吗
下一篇:节后剩余月饼去向不应成疑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