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民生新闻 > 阅读新闻

编村史“编”出同治年间牌匾 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

本报讯 记者 张涛 特约记者 陈仰天 日前,和平阳明三背坑村民谢春武编修《三背坑史话》时,无意中在农户家中发现一清同治年间的“拔元”牌匾。和平县文广新局相关人士对此表示,此“拔元”牌匾蕴涵着丰富的客家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和平客家耕读文化极具史料价值。

记者注意到,这块牌匾由樟木制成,长度1.3 米,宽度0.4 米,中间厚度约2.5 厘米,周边厚度不足1 厘米。该匾右上刻着:钦命工部左侍郎提督广东全省学政随带加一级纪录二十六次何,牌匾中间的“拔元”两字为阴刻正楷,每个字是36 厘米×36 厘米大小。在牌匾左边阴刻着“同治十二年癸酉科考选州第一名拔贡生谢熙元立”的宋体字。在牌匾的右边阴刻着一行宋体字,行字以“钦命”开头,表示受皇帝之命,代表皇帝行使职权。据当地一些文史资料记载,时任内阁学士、工部左侍郎提督广东全省学政何廷谦看到和平举子谢熙元文采栩扬,欣然为之题匾。

根据明清科举制度记载,廪生、贡生都是明、清两代依学生的程度而设立的,不是学位,分别相当于现代的中学生、大学生,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明宣德八年(1433 年),皇帝开恩,即令天下生员(秀才)年龄在45 岁以上,而未考取乡试(省级)者,特诏考选贡入国子监为太学生,清乾隆七年改为12 年一考,每府学子二名,州、县学子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拔贡第一名为拔元,经过朝考合格拔贡,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从中可知,谢熙元应考时已经在45 岁以上,后来还当上龙门县教谕。

据谢春武介绍,牌匾是三背坑谢氏志诚公裔孙谢熙元于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 年)考取拔元所立,至今有130多年历史了。牌匾一直都镶在祖屋大厅上方,由于文革期间破除“三黄四旧”,所以,村民谢启浓就把牌匾摘下收藏在楼阁,保留至今。谢春武说,村子里另一块“贡生”牌匾已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被毁。这块“拔元”牌匾估计是村中仅存的一块文物。记者还了解到,相对于我市其他县区来说,和平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数量多,而且还非常有自己的特点。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和平已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共500余处。



相关热词搜索:村史 牌匾 年间


上一篇:紫金一老农“不务正业”爱写小说 创造出两部长篇
下一篇:上月我市食品价格 浮动微弱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