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隐患保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据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现有登记在册的食品小作坊超过1440 家,种类涉及食用植物油、腐竹、肉制品、粮食加工品、酒类产品等多个品种。我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管理办法》于今年4 月1 日起正式施行,规定食品小作坊今后要持证生产。
记者4 月27 日从全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推进会上获悉,当前我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提档升级已是刻不容缓,将按照省统一部署,让全市食品小作坊持证生产,并加强日常监管,实现社会监督共治,消除市民“舌尖上的隐患”。
小作坊“鸟枪换炮”
在大多数人们印象中,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一直与“散、乱、差”划等号。不过,4 月27 日,记者在紫金县城东油坊看到,这个小作坊面积有50 多平方,地面干净整洁,原辅料仓储、生产加工、成品仓储等功能间用铝合金材料进行间隔,并加装防蚊虫窗纱网。除此之外,该油坊还专门配备了进出货台账,每笔收入支出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据悉,像这样的花生油小作坊整改示范点,紫金县在县城区域内已建立了20 家。紫金县普查登记目前注册的小作坊有320 家,其中花生油坊就有155 家,占近一半。该县把整治花生油小作坊作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重点,按照“示范一批、帮扶整改一批、取缔一批”工作原则,明确 “30%示范、50%整改、20%取缔”的工作思路,限期整改。目前已关停取缔16家,其他花生油小作坊正在积极整改中。
小作坊提档升级刻不容缓
说起黄曲霉毒素,市民应该不陌生。由于南方气候温暖潮湿,特别适合黄曲霉的生长和产毒,这些曾一直困扰着我市花生油小作坊的发展,如今这已不再是难题。
城东油坊加工车间新购置的一台机器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黄曲霉毒素降解机。油坊主告诉记者,以前榨出来的油经过简单过滤一下就会直接销售,现在投入2 万多元添置了这台机器,把成品油经过机器降解后再行销售,产品抽检合格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如今周边10 多家油坊也纷纷效仿这一做法。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人士坦言,当前,我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多、散、乱、差”的整体行业状况还没有明显的改观,有的小作坊诚信缺失,非法添加、使用劣质原料掺杂生产不安全食品。如有些土榨花生油作坊使用发霉的原料生产黄曲霉毒素超标的花生油。
对此,该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小可说,食品小作坊不能一直停留在传统工艺水平,也需要“鸟枪换炮”,需要加大资金投入进行提档升级改造,以应对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新要求。我市将根据省统一部署,对这次整治合格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统一发证。
探索加工小作坊园区集中生产
建设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集中加工区,有利于统一监管,也有利于形成完整的食品产业链,方便社会监督共治。佛山、中山等地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张小可在会上指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我市不能完全照搬珠三角地区的经验模式,源城、紫金等条件成熟的县区可先行先试,选取一两个食品行业,探索建立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园区集中生产监管模式。
市政府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推进网格化监管、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和追溯系统建立,确保食品抽检合格率达90% 以上。考虑到食品小作坊大多分散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产品也主要以农村市场为主,且存在数量多、流动性大、季节性生产、隐蔽生产等特点,我市还将制定食品小作坊日常监督检查制度,推行网格化监管模式,将充分发挥基层监管所和村镇协管员作用,力争消除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的“盲点”,及时了解食品小作坊的生产加工状况、产品安全情况,以消除食品小作坊的安全隐患。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叶慧星
上一篇:加强节前检查 消除安全隐患
下一篇:计划两年内 实现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