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太平古街因纠纷改名 今年国庆将华丽升级
国庆长假首日,河源人必须去位于老城中心商贸圈的太平古街看看,两年多时间的修缮,将赋予这条河源最有名老街新的生命。
曾是粤东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太平街是怎样得名的?有说法谓之,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导致改名为太平街的。河源当代出版物《河源客家简史》中这样描述:东巷李屋的李少池先生介绍,太平街在民国前称中道陆街。清末民初,上郭李氏与仙塘潘氏起了纠纷。潘氏人火烧陆街,李氏人又打了潘氏人,以后建好一条街,就叫做太平街。
太平街因不太平而得名,百年前的一场架,干出了河源最有名的老街。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虽难以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太平古街在随后的岁月里,确实见证了此地多年的繁荣昌盛。
太平街真正的“太平盛世”始于抗日战争爆发后。据文献记载,当年广州、香港、惠州、东莞等地因战乱相继沦陷,大批珠三角一带的难民涌入水陆交通便利,又是东江、新丰江流域商品集散地的河源。1938 年,还是县城的河源商贸活动开始频繁,来自广东各地的商人逐渐由行商变为定居、纷纷落脚在太平古街,加上许多慕名而来的商贾,顿时让这条街无比繁荣。
据说,太平古街原来全长700 多米,鼎盛时期有300 多家商铺进驻其中,经营范围甚广,涵盖了药材、布匹、陶瓷、饮食、日用百货等各行各业。正是由于太平古街的带动,其周边地区也跟着繁荣起来,形成了河源最早的商业区。而在街道商铺自发组建的工会推动下,太平古街甚至成为了当时粤东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太平古街沿街建筑以木骑楼风格为主,局部渗入了西方建筑风格,楼房大多高二至三层,首层用于经商,二三层用于存货和居住。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可以清晰感受到街道的古色古风,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代,能够在城市中留存下来这样的街道,已非常罕见。
广州、南海的百货,东莞的水产,兴宁的布匹,潮汕的药材,大埔的陶瓷,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产品曾经均在太平古街中有售。当时,街中商铺规模最大的茶楼自然楼,设有茶位20 围,请有伙计40 多个;最大的旅馆中山旅馆建有4 层高楼,开业时,一副对联从旅馆屋顶挂至地面,上联“地点适合水陆交通四屋高楼”,下联“适应防空主君光顾唯命是从”,堪称霸气外露。
两年多时间修缮“修旧如旧”
时光一晃而过。百年过去,太平古街始终在原地见证着从繁荣到繁荣不再的沧海桑田。如今,街道已从700 多米缩减至300 米,商铺数量也大不如前,一些商人在这里经营着服饰、文具、五金、钟表、元宝蜡烛等小本买卖。不过,人始终有着一份情怀,一些老人至今仍习惯到这里购置些旧式货品。
2014 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经显得老旧、甚至有些破败的太平古街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按照“修旧如旧” 的原则,对街区道路、市政管线、建筑立面等开展改造修缮,目标则是要将其从一条纯商业街变为集文化、商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 “文化商业步行街”。
机器的轰鸣替代了街道往日叫卖的热闹。虽然太平古街早已不复当年之繁华,但真正当这条街封闭修缮后,人们还是怀念着过去途经此路、或在此置办货品时的情景。今年4 月底,尚未完成修缮工程的太平古街暂时停下施工,开展了一场“寻味”文化节,汇集河源最传统的非遗文化和客家美食,让人们提前感受街道修缮后的文化韵味。据了解,3 天的活动期间,太平古街成为整个河源游客最多的地方,仿佛当年的繁华盛世重现。
10 月1 日,太平古街的修缮工程就将彻底结束,实现华丽升级。如果你是一位有情怀的河源人,应该去看看。
本报记者 黄冉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