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洒满脱贫攻坚路—记和平县驻贝墩镇武联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袁相灵
阅读提示:
和平县驻贝墩镇武联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袁相灵,系和平县财政局原国资办主任,今年60 周岁,已于2017 年5 月份退休。然而他仍然和广大扶贫驻村干部一样,舍小家顾大家,深深扎根基层,奋战在扶贫第一线。
脚踏实地精准识贫
根据和平县对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的统一安排部署,和平县财政局、和平县委办、和平县不动产登记中心等三个单位定点帮扶贝墩镇武联村。而在和平县财政局任职的袁相灵被选派为武联村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2016 年5 月,刚入驻武联村,袁相灵便带领驻村工作队的三位队员,顶着高温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走遍了每一户贫困对象家庭,详细核查贫困对象的家庭人口、经济情况、致贫原因等,精准识别每一个贫困人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经核准,武联村有贫困户34 户117 人(其中有劳动能力23 户105 人,政策兜底11 户12 人),并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完善台账,及时录入扶贫信息系统。
到处筹集资金开展扶贫项目
核准贫困户信息后,袁相灵想的是如何帮贫困户脱贫,为此,他多次到34 户贫困户家中走访,与贫困户座谈交流,聆听他们的心声,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与他们共同研究扶贫措施,村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袁老叔”。去年10 月当听说上级要求省定贫困村要发展主导产业引领贫困人口脱贫时,他不知疲倦地与村两委干部商讨,听取贫困户的意见,多次到水果研究所、中心市场了解种植业市场行情,最终确定在武联村集中种植60 亩百香果作为扶贫产业基地,并全面种植黄金果(百香果名贵品种)。
然而当时扶贫资金并没有到位,村里经济又十分困难,袁相灵心急如焚,只好回家劝说妻子将家里仅有的6 万元存款先拿出来,其妻子一开始并不理解,他只好苦口婆心地从“贫困户的苦难、组织的重托”等方面做起了妻子的思想工作,最后其妻子将钱拿了出来。因 60亩百香果基地前期土方平整、铺设水池水管等项目费用巨大,在劝说完妻子之后,他又打起了村主任叶勇军的“主意”,在他劝说下,叶勇军也将2016 年种植脐橙的20 万收入拿了出来。就这样在扶贫资金零到位的情况下,袁相灵与村主任叶勇军两人先后垫付26 万元,使得武联村百香果基地能够在适宜的季节顺利动工,并于 2016 年12 月底做好了土方平整工作,为2017 年开春种植果苗打好了基础。
百香果苗种好以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都没有种植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于是袁相灵又奔波于水果研究所、汉鼎农业发展公司,向技术人员请教种植百香果的知识和经验,并多次邀请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我这辈子都没有过那么大压力,那时候对百香果的种植进度非常紧张,自己又不会,只能把专家一趟又一趟地往村里请。”袁相灵感慨道。袁相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60 亩的百香果,一亩保守估计可以产1500 斤,60 亩就可以产9 万斤,按市场价12 元每斤的价格,9 万斤黄金百香果可以有108 万的收入,按80%的股份分给贫困户的方案,23 户贫困户 105 人(有劳动能力),每人可以有近8300 元的收入。“有了这8300 元,贫困户脱贫就不是问题了。”袁相灵兴奋地说道。
将继续坚持在扶贫岗位上
袁相灵即便今年5 月份已经退休,仍然坚持在一线。当记者问及为什么退休还在扶贫岗位继续工作时,袁相灵的眼眶突然泛红,“ 我从来不知道有人家里会那么贫寒的,我们去精准识贫时看到村民们居住的环境真是心酸。”袁相灵介绍,他去精准识贫,进村入户的时候,看到村民周水清的房子还是泥瓦房,由于雨天,房子的地面是潮湿的,墙角还长满苔藓,房子内只有床才勉强称得上是家具,看到这些场景,坚定了他要坚持在扶贫岗位帮助武联村村民脱贫的信心。他说还会继续坚持在扶贫的岗位上,为贫困户脱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报记者 谢思思
新闻1+1
双坑村十万只鸡“整装待销”
本报讯 见习记者 程鹏 位于江东新区古竹镇的双坑村,素来有养鸡的传统,当地扶贫工作组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引导贫困户养鸡脱贫。现有十万只鸡已长成,“整装待销”。
昨日,记者从双坑村党支部了解到,依靠发展养殖业,双坑村去年销售出近四十万只鸡,主要销往本地和惠州北,产值达两千多万。依靠产业优势,扶贫工作组帮助村里20 多户贫困户发展养鸡项目,在去年为每户发放了 300 只鸡苗。据介绍,这些鸡苗是由省农科院供应的三黄胡须鸡。目前,十万只鸡长成出栏,村里将通过对口帮扶企业、农业合作社、电商等渠道向外界销售。有兴趣的市民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咨询,联系人:双坑村党支部书记张汉东,联系电话: 158-7620-1699。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