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一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
“伯母,您是我记忆中最美好、最纯洁、最富温情的部分,您是我心中的太阳,想起您,我就觉得温暖。”这是今年母亲节,身有残疾的女孩杨妮写给伯母胡珍的一封信,这封信道出了杨妮的感恩,也道出了胡珍“待子侄如己出”的大爱。
胡珍是龙川县人民医院的护理部主任,她不仅工作突出,其侍公婆如父母、待子侄如己出的事迹也被广为传颂。日前,全国妇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2017 全国“最美家庭”揭晓会,胡珍的事迹感动了亲朋和邻里,感动了千万国人,她的家庭被评为了全国 “最美家庭”。
孝老爱亲无怨无悔
胡珍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农民家庭,父慈母贤,姐妹和睦,耳濡目染之下,她从小就懂得孝顺父母、关爱姐妹、助人为乐、和睦邻里。
1992 年嫁入夫家后,胡珍工作、生活的压力接踵而至。那时,胡珍是龙川县人民医院一名护士,丈夫杨仁科是一名机关普通办事员,薪资微薄,而丈夫有5 个兄弟姐妹,当时都生活在农村,家庭经济都非常困难,条件相对最好的就是他们夫妻两个。夫妇俩除了要维持日常的生活开支外,还要尽可能地接济兄弟姐妹、姑嫂的生活。
不仅如此,胡珍的公公婆婆因以往常年在田间劳作,上年纪后身体一直不好,婆婆身体抵抗力差,隔三差五头晕发烧,还有骨质增生等疾病;公公10 年内经历了脑出血、脑埂塞、心肌梗塞(已做心脏支架手术)等重大疾病,每逢老人在家身体不舒服或住院治疗,胡珍总是不顾疲劳、尽心尽力照顾生病老人,逢公公病情危重住院时,总是她通宵伺候。
在胡珍的悉心照料下,两位老人的身体也渐渐好了起来,如今,她的公公86 岁,婆婆80 岁,精神状态都非常好。一直跟随胡珍夫妇生活,老人逢人就夸胡珍“比自己的亲生闺女还好,没有她的照顾早就不在人世”。
将侄子侄女视若亲生
胡珍最小的小叔子天生残疾,常年病痛缠身。为了让小叔子得到更好的治疗护理,她在自身生活尚且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义从别人处借钱给小叔子在县城买了一套住房,并帮助小叔子在县城开了一家粮油店,让小叔子一家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虽有胡珍的努力接济,小叔子最终没能逃过疾病恶魔的摧残。 2001 年,经过多年求治,胡珍的小叔子最终不幸离开了人世,留下当时一对年幼的儿女(儿子6 岁,女儿 1 岁),更加不幸的是,其女儿也遗传了父亲的残疾病症,必须求医用药。半年后,胡珍的弟媳因不堪生活巨变,抛下两个未成年的子女改嫁湖南,再也没有回来。
面对小叔子家遭遇的巨大变故,自身并不富裕的胡珍内心也曾犹豫过,但最终其内心坚守的亲情和孝道,赋予了她坚强的勇气,她把侄子侄女接至身边抚养。小侄女杨妮天生残疾,生活难以自理,小时连走路移动都困难,胡珍悉心照顾,送其上学,十来年如一日,风雨兼程。杨妮上了初中后,因为残疾伴随的周身病痛和癫痫发作,不得不终止在学校求学,即便如此,胡珍也没有让侄女停止求学的脚步,而是在家里继续教她知识礼仪、绘画和十字绣。虽然杨妮未能继续学业,但在胡珍的教育和鼓励下,乐观知礼,身残志坚,2015 年被评为龙川十大孝亲敬老少年。
对小叔子的儿子,胡珍也一样视如己出,悉心教育。小侄子上初一后,渐渐地表现出了对音乐的天赋和兴趣,但学习音乐需要巨额的培训费用,家人都不支持。胡珍却不顾丈夫和公公婆婆的劝阻,支持小侄子读音乐专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前年,小侄子考入省城某音乐学院就读音乐教育专业,为人谦虚,品学优良。
齿我子侄行,情如兄弟亲。嫁入夫家20 多年来,胡珍侍公婆如父母,待子侄如己出,济姑嫂若姐妹,为家庭默默地无私付出。或者,在旁人眼里,胡珍是高尚而伟大的。对于这一切,胡珍只说了5 个字 ——“家和万事兴”。
本报记者 郑婷影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