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路口都是志愿服务的“岗亭” 他们引领文明出行新风尚
他们,身穿红色马甲,手拿小旗,嘴里吹着口哨,每天都会定时出现在市区的各个主要路口。当有人闯红灯时,他们面带微笑上前劝导;当有行人因不息的车流而无法过马路时,他们摇旗吹哨,示意车辆礼让行人;当有人摔倒或是提着重物,他们总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他们,就是参与我市常态化交通文明劝导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们。
以身作则越干越有劲
“这段时间交通比较拥堵,行人也比较多,我们要做的除了劝导行人不要闯红灯之外,还要引导更多交通参与者,积极参与交通文明建设,参与我市的创文活动。”记者在市区兴源路交中山大道路口见到志愿者邹丹时,她正在劝导两名骑自行车越过斑马线,停在路口右转车道中间等待红灯的学生。邹丹告诉记者,大部分市民其实都能够按照交通规则过马路,但也有少数人不愿等待,她也希望通过对行人和车辆的引导,让大家培养起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为参与创文活动尽一份力。
记者在邹丹执勤的路口看到,这个路口车流量非常大,而且附近还有商场和居民小区,行人特别多。从上月1号起,经过这个路口的市民都会看到,每天早晚上下班高峰时,志愿者们都会按时站在岗位上,举旗吹哨指引着行人通过这一路段。
而在建设大道交中山大道路口,一位骑自行车从华达集团往万隆城方向的女士,由于没有把好自行车龙头,朝着路边的水泥墩上倾倒而去。就在此时,正在旁边劝导交通的志愿者陈荣华与同伴敏捷地伸出了双手,一人扶人,一人扶车,这位女士就这样被志愿者护住了安全。这有惊无险的一幕也恰好被本报记者所目击。陈荣华告诉记者,虽然交通劝导文明活动很简单,但是为自己能参与我市创文感到很荣幸,也越干越有劲,他说:“尽管感觉到市民的素质提高很多,闯红灯的次数比较少了,但还是希望市民的素质会越来越高。在没有志愿者的时候,交通出行也能处处彰显文明。”
市民为常态化志愿服务点赞
志愿者们坚持定时、定点在我市各个路口开展常态化交通文明劝导,这一份努力也收获了广大交通参与者的认可。在万隆城1号门外的右转专用道上,记者看到,绝大多数车辆都会主动停车,礼让过往行人;骑摩托车上人行横道的车主,在志愿者的劝导下,也立即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做法;而闯红灯的行人或是违规等待红灯的电动车、自行车等,也均重回路口等待。
“看到志愿者那么辛苦站在那里,我们肯定要做到遵守交通规则。”市民刘女士说。市民邓凯丽则告诉记者,志愿服务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果有机会,她也非常希望成为一名志愿者,为创文贡献一份力量,助力河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学子黄广城告诉记者,他是我市志愿服务蔚然成风的直接受益者。在高考期间,志愿者们为考生提供的交通引导、一对一接送、心理咨询等服务,都让他感觉到了河源这座城市的温暖。现在,交通文明劝导志愿者们的尽职尽责与耐心解释,还有在路口设置可以遮阳避雨的帐篷,更让他感觉到了河源的人情味越来越浓。“一座有人情味的城市,才是真正的文明之城,感谢这些志愿者们。”黄广城说。
据源城区团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源城区委、区政府根据创文工作要求,自6月1日起常态化开展交通文明劝导志愿服务以来,每天都有近70名志愿者奔走在市区的各个主要路口,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超过2000人次,不仅展示了我市志愿者的时代风采和良好形象,还极大地传播了志愿服务理念。同时,源城区还先后在市区各个路口投放安装了80余顶帐篷,后期还会继续在各个路口加装,以方便市民出行。
本报记者 彭茂洋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