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信很长到微信很快 40年通讯工具变化折射时代变迁
“国庆快乐!收红包咯!”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家住市区的李国安掏出手机,与亲朋好友在微信上互道祝福。发语音、发表情包、视频聊天、发红包……对于微信,60岁的李国安玩得“66”的。改革开放40年来,通讯工具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体现了人民生活的变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书信很长车马很慢
上世纪70年代末,20岁的李国安与家人都住在河源老城区,而父亲则在龙川廻龙镇工作,父子之间的交流,靠的就是书信。
“白天在农田里辛勤耕种,唯有夜晚写信,能让我忘记疲劳。每当收到家书,总有迫不及待拆开阅读的兴奋。”李国安说,虽然距离不远,但每封信要在路上耽搁几天,因为这样,“等待”让写信变得更有意义。李国安记得,有一次,因为家里有喜事,他高兴极了,当晚就写满洋洋洒洒6页信纸。
亲手写信这个习惯,被李国安一直保留到上世纪80年代末。那时,他与家人的联系、与朋友间的交流,都是靠书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书信的寄送越来越快。“记得从河源到深圳,三天就能到,那时已觉得特别神奇。”李国安说。
如有急事,家中会给李国安发电报。“当年发电报的价钱对老百姓来说很贵,大家都惜字如金,一般电报内容最多十来个字。”那时也可以打电话,但只能去邮局打,从邮局打到地方邮局,再由工作人员寻人来接听,常常有事找不到人。
“BP机”陪伴他的奋斗之路
上世纪80年代,时代的“弄潮儿”纷纷下海经商,跟着这潮流,90年代初,李国安开始创业。他记得那时家里条件好的亲戚朋友开始安装座机电话,更有成功人士用上了高级奢侈品“大哥大”手机,而他有“BP机”陪伴他的奋斗之路。
“BP机一响,要赶紧找电话复机,那时街头很多商店都有公用电话。”李国安说,为了沟通方便,BP机还约定俗成了一系列数字暗号,双方心中有数,减少了复机打电话的次数。
虽然比起现在,那时的通讯仍不方便,但那段奋斗的日子很充实,很幸福,也收获满满。在他奋斗下,90年代,李国安家里也装上了座机电话。“装电话那天家里就像办喜事一样,邻居都借故来看看,或是打个电话。”他说,那一年过年,小孩子拍照片都有一个固定动作,那就是把电话放在耳朵假装打电话。
玩转微信、视频沟通零距离
进入21世纪,李国安的手机已更新换代好几次,从黑白屏到彩屏,从功能机到智能机,而与此相对应的是街边公用电话亭的逐渐减少,直至成为历史。
几年前,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用上了通讯软件微信,好赶时髦的李国安也不落人后,边学边用,注册了微信名“国泰民安”。记者见到,李国安的微信上有家人、同学、社区、同事等各个群,活跃度很高。同时,开店的他微信收钱、微信支付、支付宝都玩得“66”的,各种APP下载也炉火纯青,丝毫不输年轻人。
“我特别喜欢视频聊天,即使是远在天涯也能如近在咫尺般地交流。”李国安说,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不仅农村通光纤、户户有4G信号,大家享受的零距离智慧生活,是40年前那个趴在农家书桌上写家书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
本报记者 郑婷影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