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抓扶贫 凝心聚力齐攻坚 访龙川县委书记黄添胜
龙川作为全市脱贫任务最重的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数量均是全市最多。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龙川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头等大事”来抓,全面落实“精准”方略,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近日,龙川县委书记黄添胜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877户26731人,已脱贫8380户21915人,未脱贫人口1497户4816人,占全市未脱贫人口总数的33%。根据市委“三确保、一力争”的要求,今年全县所有贫困户要100%实现稳定脱贫、70个省定贫困村要全部出列。
党建引领齐心聚力
龙川县积极抓基层党建强治理促脱贫,实施“头雁”工程、“育苗”工程,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的同时,连续3年选拔三批35岁以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优秀“育苗”工程村级后备干部,目前315个村育苗干部实现全覆盖。佗城镇东坑村秉承红色苏区革命传统,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强班子建设、抓制度执行、创组织活动,切实发挥支部引领、党员示范作用,村集体收入增至18万元,投资光伏发电项目贫困户年人均增收420元,入股东坑柑橘基地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增收360元。深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则在佗城镇灵江村投资120万元建设魔芋种植基地,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7.5万元,可实现21户80名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每人每年增收2750元。
为确保未脱贫人口今年年底前全部实现稳定脱贫,龙川县积极实施挂图作战,各帮扶单位领导每月至少1次到挂钩村帮扶,听取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贫困户“八有”保障情况等,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个月的工作措施,每月定期更新未脱贫户“八有”保障情况。
主攻“特色”精准施策
无数实践证明,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的最有效途径。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龙川县坚持以打造大湾区“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油瓶子”和“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为目标,充分发挥龙川的生态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全力推进扶贫产业发展。
龙川县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以油茶产业为例,当前,全县年产油茶籽9.6万吨,年产值11.8亿元,从事油茶产业人数超过1万人,油茶生产经营企业150多家,油茶专用品牌16个。同时,正在建设中的省级现代农业(油茶)产业园建成后,可辐射带动周边镇村种植油茶群众5万户,增加就业岗位超5000个,每户年均可增收3000元以上。除此之外,龙川县扶贫产业还发展有麻布岗魔芋和富硒米、龙母甜叶菊、通衢越王贡米、佗城蔬菜等农产品种植以及紫市黑山羊、恒基鸽业、温氏养鸡等畜牧养殖。
在此基础上,龙川县还积极利用枫树坝水库、黎咀矿泉、佗城温泉等水产业,霍山、水坑等山产业,佗城等历史文化产业,上坪仰天堂、廻龙五兴龙苏维埃政府旧址、老隆福建会馆等红色产业,大力发展康养、旅游、运动、休闲等产业。目前,航天休闲观光田园综合体、中央苏区留守红军文化园等项目稳步推进。
借力借智敢于创新
贫困户要实现长期稳定脱贫,因户施策是前提,构建长效稳定机制是根本。黄添胜说,在产业扶贫中,该县全力整合各方帮扶力量,借力更借智,全面优化扶贫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建立巩固脱贫长效机制和群众稳定增收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龙川县将帮扶单位资源与拓宽贫困户收入渠道结合起来,如省工信厅在佗城镇佳派村的光伏发电产业,采用“渔光互补”模式,在鱼塘上建设光伏发电站,总装机1兆瓦、总投资800万元,年发电量100万千瓦时、年收入80万元。
除此之外,龙川县还积极探索将精准扶贫与龙川工业园区发展结合起来,以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当前,该县探索了“以工哺农”的产业扶贫发展新模式,既能够增加贫困户收入和就业机会,保障贫困户实现长期稳定的收益和扶贫资金安全,又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促进园区企业的发展,形成双赢的良性循环发展,引入中智(泰兴)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利用龙川县工业园区厂房屋顶作为光伏电站的建设基础,投入5500万扶贫资金建设国内最先进的光伏扶贫电站,该公司以公司资产保障贫困户7%以上的投资收益,并承诺在10年后原价收购该扶贫电站。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袁定央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初秋时节,河源绿意不减,义务植树基地和桑梓林青年林等主题林内树木葱茏,展现出别样的生命力;在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九里湖绿美广东生态示范区,无叶美冠兰、翠金鹃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