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化解小疙瘩 调出大和谐 社区党政、物管协会助力居民守好“第二个家”

家是心灵的驿站、温暖的港湾,对许多人来说,社区、小区就是他们第二个家。“家”难免有矛盾,但疙瘩解开了,矛盾化解了,家园就和谐了。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一。在河源,和谐无处不在,记者采访了源城区源南镇双下村和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从社区和小区两个维度讲述和谐故事。据了解,社区党政和物管协会各司其职,以服务居民为核心,以居民满意为标准,用真心、耐心、细心,积极化解基层矛盾,助力居民守护好“第二个家”,奋力建设和谐宜居家园。

“情理法”三管齐下,美丽村居和谐自来

双下村是一个典型城中村,离城中心只有十几分钟车程,有900多户居民。随着近年来城市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征地纠纷多有发生,然而,这些纠纷均在“家里”解决了。这一切,与人民调解不无关系。多年来,双下村调解委员会以人民调解为抓手,化解矛盾纠纷,切实念好“情理法”这本经,传播好社会公德、家庭伦理、法制文明,4300多名村民在其中潜移默化地认知和感悟,成为“有情、讲理、守法”的好村民。

近年来,双下村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迅猛,村民俨然是城里有房,家里有田的“都市新农夫”。有发展就有矛盾,双下村调解委员会始终坚持“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以超常的耐心和一贯秉持的公道心,解决了包括中兴通讯、西优工程等项目落地而产生的一桩又一桩的难点纠纷。该村村委书记、村长、全市第一个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刘建强是调委会的主力,从业7年来,他扎根在基层,奋战在前沿,直接参与调解的家庭、邻里、婚姻等各类民事和预防矛盾激化及民转刑案件纠纷有3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筑牢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随着“情理法”的融入渗透,双下村风民风越来越好,村民素质越来越高,全村逐渐成为一个家住城市、背靠乡村、有山有田有乡愁的幸福和谐村居。

监管物业服务,提升服务水平

社区和谐有村委,而小区的和谐除了依靠物业的精细化管理,如今还多了物业协会的有效规范监管。

“化解物业企业与业主之间的矛盾,让小区更和谐宜居”是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的职能之一,该协会常务副会长刘邦云介绍,协会成立半年多来,他们为协会成员解决了多起问题,让问题解决得更高效公平。刘邦云表示,物管问题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联系着业主、业主委员会、开发商、物业服务企业的多方利益。在物业纠纷调解方面,该协会将进一步发挥在预防、化解物业管理矛盾纠纷中的独特优势和“第一道防线”作用,促进小区和谐稳定。

加强物业行业培训,提升行业服务水平,规范物业健康发展,也是构建和谐宜居小区的有效办法。“1月,消防安全培训;3月,召开诚信经营工作会议;4月,联合惠州正达安防培训学校举办消防安全责任人、初/中级消防安全员培训,开展物业保安人员上岗和初/中/高级职称评定……”刘邦云介绍,今年来,协会举办了多个培训,此外,5月中旬,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东源县分会挂牌成立,东源县20多家物业管理企业成为会员。下来,市各级物管协会将进一步整合资源,通过内部交流学习,督促会员单位依法诚信经营,让物业行业走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道路,规范河源物业管理行业的良性发展,为广大业主构建和谐宜居的小区环境。

本报记者 郑婷影






上一篇:律师林友盛投身基层当好村民的“法律顾问” 点亮基层法治明灯
下一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