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民生新闻 > 阅读新闻

把“实验室”搬到苏光地头 扶贫干部杨昊引进先进技术助力和平长塘苏光村脱贫攻坚

一条小河穿村而过,靠山边的狭长地里,新长起的巨菌草随风起伏。这就是和平县长塘镇苏光村巨菌草种植基地——杨昊的苏光村生态农业仿真实验室的重要配套设施之一。3月31日,正在基地里忙活的贫困户徐玉伟告诉记者,这巨菌草好,牛羊爱吃,鸡鸭也能吃,还能当绿色肥料。

见到这一幕,作为驻苏光村第一书记兼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来自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扶贫干部杨昊备感欣慰,一年多的辛苦付出终于有了些许收获。


杨昊(右)与贫困户在基地。

扶贫“第一课”

杨昊是一个典型的城里长大的“85”后独生子女,从小学读到研究生,“在家里连一只灯泡都没动手换过”,毕业后又回到学校里工作。去年3月25日,他被派到苏光村扶贫。在村里,村民给他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插秧。而在此之前,他连秧苗都没有见过。有一次他帮助村里阿婆插秧,速度赶不上,质量更不行。

杨昊曾问村委会主任:“这么辛苦种稻子,能赚钱吗?”村委会主任摆摆手告诉他:“不赚钱。按照一亩地产500公斤稻谷来算,碾完谷壳后剩不到350公斤大米,大米收购价一公斤4元多,刨除雇人耙田、请机器收割等成本,一亩地一年下来能赚三五百元就不错了!”

让土地“生金”

听了村委会主任一番话,杨昊陷入了沉思,怎么让苏光村的土地“生钱”呢?接下来几个月,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积极寻求院领导的支持。2019年5月下旬,通过院领导牵线,他引进了清华校友单位“水肥一体化综合种养”技术,利用设施设备实现集约化生产,用绿色循环技术培育高品质农产品,建设苏光村生态农业仿真实验室。

作为苏光村“一号工程”,各项工作随之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在校友单位指导下,村里原有的村民合作社注册成为实体公司,校友企业与公司对接,提供支持,并进行了人员培训。去年8月,两公顷的苏光村巨菌草种植基地率先建起来了,如今已割过两茬,长势良好。去年11月下旬,涉及产业用地的村民小组和39户村民全部与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涉及田地10多公顷,占全村可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

苏光更“荣光”

作为带动村产业发展的龙头项目,苏光村生态农业仿真实验室项目得到了和平县、长塘镇政府以及福田区驻和平工作组的全力支持。目前,苏光村生态农业仿真实验室项目核心基地建设已完成大半,位于苏光村下光片区刘桂塘,占地约3公顷多。

记者当日在现场看到,虽然下着小雨,但10多名施工人员还在冒雨施工。顺利的话,基地6月可以完成投入使用。实验室另一配套设施——雷锋农场示范基地也正在积极建设中。杨昊说,计划把苏光村生态农业仿真实验室打造成新型农业科技培训基地、乡村振兴产业孵化中心,为村民、培训学员、游客这三类人群营造新型乡村环境,进而形成社区群落,让苏光更“荣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年多的扶贫实践,杨昊说,他更深刻地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一句话,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让“米袋子”“菜篮子”“油罐子”成为“法宝” 旺宜村的脱贫致富故事
下一篇:我市召开清明期间网格化管理工作会议 筑牢疫情防控严密防线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