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民生新闻 > 阅读新闻

书写灾后复产重建的民生答卷——河源“6·10”“6·12”灾后复产重建工作一周年掠影

碧绿荷叶间,荷花别样红——眼下,在省定贫困村连平县上坪镇下洞村,下龙片区首期68亩莲藕种植观光基地呈现勃勃生机,成为村里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又一亮点。

这个连片的莲藕基地,诞生于一片因水毁无法复耕的荒废农田。一年前,在连平“6·10”特大洪灾中,下洞村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不少民房倒塌、数百亩农田被淹、个别村民不幸遇难……洪水肆虐之处,一片狼藉。

灾后复产重建,托起生活新希望。如今,随着灾后复产、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步结合,下洞村正致力于把核心区村屯打造成集生态、旅游和休闲于一体的风情村庄。

下洞村的“重生”,是我市推进“6·10”“6·12”灾后复产重建工作的一个缩影。“6·10”“6·12”特大洪涝灾害发生之后,一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并扎实推进灾后复产重建各项工作,努力书写灾后复产重建的民生答卷。目前,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恢复正常,540户因灾“全倒户”、1285户因灾“严损户”全部按时完成重建和修缮,94项省级灾后重建补助项目建设总体进度达78.5%,全市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灾后复产重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连平大席河绕经的内莞镇显村村,是去年洪灾受灾较为严重的村之一,如今在灾后复产重建中,正在加快打造生态宜居、产业振兴的样板村。

坚持人民至上确保受灾群众安全安居安心

民生重于泰山。灾后复产重建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政治任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举全市之力、尽最大努力将灾情损失降到最低,最大限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目前,我市灾后复产重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展现出在灾难后重生、在重建中跨越的生动景象。

人民至上。我市从社会各界最为关注、受灾群众最急最盼之处着手,坚持抢险救援、排险除险、恢复群众基本生活、恢复基本生产秩序、灾后重建交叉进行、整体推进,以最快速度推动灾区生产生活回到正常轨道,确保受灾群众安全、安居、安心。

优先落实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按照“五有”标准妥善安置群众,下拨中央、省、市救助资金6286.8万元,救助受灾群众23218人,安排专人负责安置点群众的生活、医疗等,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全覆盖、全方位救助。

扎实推进房屋修复重建,于今年春节前完成540户“全倒户”和1285户“严损户”房屋重建和修缮任务,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确保受灾群众住上新家园。

重建中跨越94个省级重点补助项目有力推进

暴雨洪涝灾害,对受灾地区的经济,尤其是对农业生产、水利设施等危害极为明显。而灾后重建,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硬战,必须争分夺秒、只争朝夕。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灾害发生后,我市抢抓有利时机组织恢复农业生产。据统计,截至5月底,全市水毁农田23867亩,已修复农田22232亩;水毁沟渠279公里,已修复沟渠240公里;水毁水陂928座,已修复水陂584座;设施农业受灾88.77万平方米,已修复83.79万平方米。全市受灾农作物复产面积19万亩,复产率87%;需补种改种面积31885亩,已完成补种改种面积30322亩。

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设施是恢复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和先导。近日,记者在连平县、龙川县等“6·10”“6·12”受灾乡镇看到,农田基础设施修建、中小河流治理、地质灾害治理、道路桥梁重建等工程项目正加快推进建设。

这其中,也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灾后复产重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据介绍,我省专门安排了20亿元扶持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地质灾害治理、水毁农田等94个重点重建项目,保障了重建工作全面、高效、高质量推进,为我市加快推进灾后复产提供有力支撑。

据统计,截至5月底,我市94个重点重建项目累计完成总体进度78.5%,已完工39个,剩余55个在建项目计划本月底前完工12个、三季度完工31个、四季度完工11个,1个项目(国道G105线连平县内莞镇显村段改线工程)预计明年底完工,努力打造成惠民生、聚民心的示范引领工程。

在推进灾后复产重建中,我市还注重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四沿三区”建设结合起来、一体推进,努力将受灾农村建设得更安全、更美丽、更富裕。

在遭受两次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我市201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9%,仍然保持了较快发展的势头。

立足防灾减灾着力构建“大应急”工作格局

灾害是一面“镜子”,暴露出了应对灾情时存在的短板、隐患和弱项。灾害也再一次警示我们,防灾减灾须立足于早、做在平时,只有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方能避免重蹈覆辙,方能为群众加快恢复生产生活提供有力后续保障。

一年来,我市立足提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全面开展农村削坡建房安全隐患排查,完成农村削坡建房地质灾害风险点综合整治700户。全面拆除清理灾后被鉴定为D级的农村危房、长期闲置的农村破旧房以及河道沿线低洼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破旧泥砖房20.91万间、1565万平方米;加快治理中小河流,完成修复水毁河道42.2公里和河道清淤疏浚50.97公里;全市消除水库安全隐患项目61宗、总投资9173万元,目前总体进度87%,其中33宗已完工,22宗工程进度全部达到90%以上。

在体制机制方面,新一轮机构改革后,如何做好地方应急管理工作,我市同样进行了积极思考和探索。在经历了去年两次有记录以来最严峻的洪涝灾害考验之后,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立足补短板、强弱项,认真总结“6·10”“6·12”抗洪抢险的经验做法,积极研究探索符合河源实际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印发实施《河源市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工作方案》,努力构建“六个体系和一个机制”的“全市一盘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河源模式”应急管理体系,强化河源应急管理抢险救灾指挥的“第一公里”和打通基层抢险救灾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推进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后由“物理相加”向“化学反应”的深刻转变。

河源日报记者 黄世军 肖斌 文/图






上一篇:为群众撑起“安全伞” 我市各部门主动出击,全面做好防汛工作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