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县陂头镇大华村好生态赢得“鲟”青睐 兄弟俩“鲟”出幸福路
溯水而来,逐水而居,凭水养生,依水前行,连平县陂头镇大华村王天金、王天林兄弟俩依托着优质的水资源“鲟”出了一条小康幸福路,养殖鲟鱼红红火火。9日,记者来到莽莽密林深处的陂头镇犁头嘴养殖场,只见群山环抱,环境优美而宁静,山洼里多达15个标准化的大水池内,大小各异的鲟鱼分门别类,在各自“王国”里,欢快地游来游去,犹如一幅动态的水墨画。那纺锤形的身体,细长的尾巴,尽显优雅。
“鲟鱼是一种起源古老的珍贵鱼种,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抗癌效果。我国现已将鲟鱼人工繁殖驯养成商品鱼上市。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几年前还是出口销售的鲟鱼现也端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市场效益很不错。”养殖场负责人王天金对记者说道。
“比比看,咱俩谁捞的鲟鱼大?”王天金(右)一脸兴奋地问合伙人刘胜伟(左)。
“鲟”跃人喜齐欢颜
见到记者前来,王天金穿戴好防水服,麻利地跳进一方鱼池里,熟练地捞起一条一米多长的鲟鱼,向记者展示说:“鲟鱼可金贵着呢,得仔细养,马虎不得!”
2016年,看到鲟鱼市场行情很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家庭贫困的王天金有了自己的“鲟鱼梦”。他跟同样贫困的兄弟王天林商量,想通过养鲟鱼致富。连平县纪委监委派驻大华村工作队队长吴致远了解情况后,积极为他们兄弟俩争取到了帮扶资金和银行贷款15万元。这15万元是远远不够的,王天金兄弟俩又找到了合伙人刘胜伟、罗远陆,共同筹集了50万元办起了犁头嘴养殖场。
“这15个塘,一年可出产近万公斤鲟鱼,定点销往河源市区、广州等地,每公斤价钱一直保持在26元左右,去年获利超过8万元,一下子就把3万元的银行贷款还完了。”说起这些,王天金显得十分开心。
好生态“鲟”钟情
记者在现场看到,15个标准化的大水池里,都有清澈的山泉水注入,潺潺的泉水时不时溅起白色的水花,成为养殖场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水一直流着,每时每刻都有新鲜的山泉水来。这鱼能长这么好,与常年喝泉水有很大关系。”王天金说,这养鲟鱼最重要的是水要好,没有好水养不好鲟鱼。
有道是,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于地处粤北山区,与江西省墩头村接壤的大华村来说,林有多少,水就有多少。大华村支书刘炳周说,大华村山林面积3.9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超过95%,山泉水长年不断,从来没有缺过水。当地村民也注重保护良好生态,在当地有着这样的说法:“水就是财,有水就有生气”。记者看到,村委会门前的河道里,里面鱼虾可见,不见一丁点儿垃圾。一些村民还把河道的水引到家门口池塘里,养鱼种藕,成为大华村一大景观。
“鲟”梦之旅正实现
一条条水泥路宽阔平坦,一栋栋洋房拔地而起,一项项扶贫产业推进落实……一切都生机勃勃,透着安静和美丽。像犁头嘴养殖场一样,这些都是连平县纪委监委帮扶陂头镇大华村4年多带来的可喜变化。吴致远说,以前大华村以传统种植业为生,村集体收入少,如今,大华村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种养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居民生活环境极大改善,这些扶贫成效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困难群众在奔康路上稳步前进。
令人兴奋的是,包括大华村在内的贵东片区通向陂头墟镇的道路正在建设之中。刘炳周说,大华村属革命老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曾在此开展游击战争。这让今后大华村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展“红+绿”生态旅游成为可能。“条件成熟的话,想将养殖基地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打造成一个集‘特色养殖+旅游’的生态农家乐,带动周围的群众都参与进来,一起致富奔小康。”谈到未来的打算,王天金憧憬满满。在微信朋友圈,他把鲟鱼亲昵地称为“致富鱼”。也许正因为对养鲟鱼事业的热爱与执著,他把养殖场经营得风生水起,成为当地养殖业的传奇人物。
本报记者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