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民生新闻 > 阅读新闻

“十三五”我市脱贫攻坚再创新绩 38568户脱了贫摘了帽

“一天喂两次,米饭加糠共4桶,从不喂饲料。”前日,在靠山边的养鸡场里,摘了“贫困帽”的程必文夫妇正在给300多只“黄上”鸡喂食。家住东源县黄村镇上漆村的程必文一家8口因病因学致贫,勤劳肯干的程必文夫妇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用5万元免息贷款开设养鸡场,去年底已顺利脱贫。

像程必文一样,2019年全市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达到省定脱贫线以上,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48元。据悉,2016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尽锐出战,狠抓落实,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到2019年底,全市相对贫困人口、相对贫困村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目标。截至6月20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568户、107372人,全部达到省定脱贫标准,完成退出手续。255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出列标准,完成出列手续。


程必文夫妇喂鸡。

实现“后队变前队”目标

我市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空前。全市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2.08亿元,其中2020年新增投入扶贫资金3.11亿元。这其中,255个相对贫困村累计投入26.72亿元,平均每村1048万元。4年多来,深圳市支持我市精准扶贫资金(含新农村建设)23.02亿元,是珠三角6市中投入力度最大的市。省直17个单位帮扶我市,4年来投入扶贫资金3.91亿元。

我市农村面貌明显改善。255个相对贫困村的1761个自然村按村庄规划推进各项建设,全部成立村民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和章程等,“三清三拆三整治”深入开展。贫困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委通自然村道路硬化、自然村内巷道硬化工程建设、禽畜圈养、集中供水、雨污分流完成率均达到100%。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性改变,初步实现了“后队变前队”的目标。

创立扶贫品牌120多个

我市因地制宜打造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茶罐子、水缸子等特色工程,建设扶贫大产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协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把贫困户带动起来,有效改变扶贫产业项目小而散、效益性和长效性差的状况。

以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龙头,各县(区)的省(市)级农业产业示范园为骨干,各镇、村农业产业基地为主体,推动全市扶贫产业提质增效。全市建设4个省级特色产业镇、59个省级特色产业村,深入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工程,驻村工作队帮助每个村建立1个以上合作社(协会),还大力打造扶贫产品品牌,2016年以来全市创立扶贫品牌120多个,“上莞仙湖茶”“望郎回板栗”“九和蜜柚”“双坑土鸡”等产品畅销珠三角市场。

扶贫产品走向全国

我市以消费扶贫为抓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形成扶贫“大合力”,带动扶贫产业健康发展、贫困户稳定增收,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化,注册推广“河源扶贫”区域公益品牌,制定“河源扶贫”公益商标使用办法,在突出带贫益贫功能的同时严把产品质量关,进一步擦亮“好山好水出好品”的名片,提升本地扶贫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目前,全市共授权78家企业(合作社)、133个扶贫产品使用“河源扶贫”商标,已接入广深等地商超及政府采购扶贫馆、“圳扶贫”等网上销售平台,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53亿元。

我市依托“1+2+7”实体平台(深河扶贫服务中心+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交易市场河源馆、消费扶贫中心(深圳)河源馆+各县区扶贫产品展销区)、“深河助农”网上商城,开展“线上+线下”常态化展销活动,让更多扶贫产品走出河源、走向全国。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彭志通 袁定央






上一篇:市税务局开展乡村振兴宣讲志愿服务活动 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