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民生新闻 > 阅读新闻

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东源县蓝口镇老埔场村脱贫群像谱

12月24日,记者踏访东源县蓝口镇,天气有些清冷,但老埔场村千禧小番茄种植基地里不泛辛勤劳作的村民,这一东江边规模200亩水肥一体化滴灌式大棚千禧小番茄种植基地正成为当地村民脱贫的“重要引掣”。

作为东源县蓝口镇4个省定贫困村之一,老埔场村四季皆绿,总面积4平方公里,2016年开始由深圳市工商联(总商会)、中共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委员会对口帮扶。 目前老埔场村全村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突破19000元,村集体收入达82万元,正在建设北回归线上的原生态番茄名村。更让人兴奋的是,通过扶贫扶志相结合,老埔场村涌现了一批就业、创业、教育方面的典型励志模范,鼓励带动贫困户树立致富信心,自力更生,创造幸福生活。

张芹友:致富“优秀劳模”

1969年出生的张芹友是天生的聋哑人,听不到也不会说话,与人沟通靠看人表情和比划手势。他是村第七小组的低保贫困户,2016年以前常靠低保金、残疾补贴和家里亲戚照顾生活,2015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才3072元。

2019年,张芹友被驻村扶贫干部推荐参加了老埔场圣女果基地务工培训,与老埔场圣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签约了劳动合同,每月稳定工资收入2700元。原本是弱劳力的张芹友,家里通过就业、产业、资产性项目的扶持,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40411.48元,实现稳定增收脱贫,成为老埔场贫困户的优秀劳模,也是老埔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

在家门口现代化农业大棚种植基地里,张芹友每天绑枝剪叶、施肥、摘果,忙得不亦乐乎,成为了基地人见人爱的“开心果”。一看到扶贫干部,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闲暇时在休闲文化广场,他都会主动用手势打招呼,竖起大拇指。他的勤恳,得到了全村人的尊重,也得到基地负责人和驻村扶贫干部频频称赞,可以说是用“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谱写了新的篇章。

张仙堂:基地“一把好手”

今年44岁的张仙堂是老埔场因患有间接性意识障碍致贫的贫困户,家庭人口3人,妻子也身患重病。张仙堂平常在村子里打散工,帮人摘橘子、拾煤炭,收入微薄工作也不固定。2016年,张仙堂家经精准识别被定位为老埔场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9年,当地开始发展老埔场小番茄基地产业,张仙堂在老埔场驻村扶贫干部的鼓励下,积极参加了圣女果基地的种植工作。张仙堂在工作时精神饱满,对人也非常热情,与基地签订劳动合同。由于勤学能干,如今他已成为基地里不可或缺的劳动好手。让他开心的是,其儿子在教育帮扶下,今年顺利毕业,开始工作。张仙堂告诉记者,现在感觉很幸福,在家门口工作,每个月固定工资2700元,有了稳定来源,还购买了社保,再也不用到处找小工。

张春添: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

张春添因病丧失劳动力,一家5口人,2015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才3747.2元,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扶贫驻村帮扶干部结合张春添家的实际情况围绕产业帮扶、就业服务、教育补助、落实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为他家制定了脱贫计划。张春添克服自身困难,开展了蜜蜂养殖项目,如今靠卖蜂蜜一年可收入10000元,其女儿在驻村第一书记的鼓励下回乡创建了老埔场农村电商平台,让村里的土特产走出“山门”,走向粤港澳大湾区。

通过就业、产业、资产性项目的扶持,2020年,张春添一家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4573.31元,实现稳定增收脱贫。张春添说,帮扶单位、干部给了他产业扶贫脱致富的机会,让他在家门口看到老埔场的新产业,他对村里打造北回归线上的原生态番茄名村充满信心。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古晓雯






上一篇:龙川县美丽乡村连片创建预计明年1月底基本完工 让美丽乡村全域绽放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