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哪里有污染 哪里就有他 刘岸彬扎根环境监测热土,书写无悔青春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常出现在烟囱上、河道边,像医生一样运用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为河源的水环境、声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把脉”,刘岸彬就是其中一员。

作为河源市环境监测站应急与污染源监测室副主任,11年来,刘岸彬扎根于生态环境监测,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为我市的生态环境事业添砖加瓦,诠释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铁军的担当,书写“敬业”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两个河源”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坚守监测初心,忘我工作

2008年大学毕业后,刘岸彬来到市环境监测站中心实验室工作,从此就与实验分析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实验室从事分析工作的两年里,刘岸彬每天都要与有毒有害的化学试剂打交道,从简单的手工分析实验到精密的仪器分析实验,每一个合格数据的诞生都要付出艰辛的汗水。他负责的一些水质分析项目(挥发酚、氰化物等)有时一忙就是一整天,在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那段时间加班加点也是常有的事,忙起来的时候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因为平时工作不注意喝水,也因此落下了肾结石的病根。

2010年,因为工作的需要,刘岸彬被派到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学习污染源废气监测,协助省环境监测中心对全省30多家电力企业开展每季度监测一次的“30万千瓦以上火电厂国控企业监督性监测”工作。火电厂废气排放口的监测平台一般都位于烟囱高空,监测平台内除留有几个通风孔外,几乎全封闭,烟囱内部的烟气透出阵阵热气,加上炎热的高温天气,监测平台的气温达到40多度。为了能在第一时间监测到电厂排放污染物的数据,刘岸彬和同事们顾不上休息,争分夺秒地抬着仪器设备爬上烟囱监测平台,采样监测,这一开始就是四五个小时。在这几个小时里,他们顶着40多度的高温,按规范进行样品采集和烟气分析,专注地盯着监测仪器运行情况。即使监测平台再高,气温再高,现场条件再艰苦,刘岸彬都严格按照生态环境现场监测有关规范要求开展工作,核实现场情况、校准仪器、记录原始数据、做好质控措施,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和执法提供科学的依据。在省环境监测中心学习的一年里,因为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强度大,每天都要提着二三十斤的仪器爬烟囱,因为当时爬烟囱不注意闪了腰,也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病根。

再苦都在现场保护优美生态环境

2011年从省环境监测中心学习回来后,刘岸彬被调到了应急与污染源监测室工作,从事污染源监测和环境应急监测,每年需对全市90多家重点污染源企业进行监督性监测,经常配合环境执法信访部门对污染投诉事件开展监测工作。

刘岸彬告诉记者,作为新时代的生态环境监测人员,无论从水样采集到烟气分析,从地表到高烟囱,从污染源监测到环境应急监测,哪里需要他就要到哪里去,哪里最苦他就冲到哪里去。特别是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中,他总是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用检测仪器或装置,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判断和测定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物的浓度、污染范围、扩散速度及危害程度,为妥善处理事故和保护环境安全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在2011年和平河水质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中,刘岸彬和同事们不眠不休地连续作战了一天一夜,从每隔1小时采样分析到每隔2小时采样分析,紧盯监测结果,直至水质监测数据符合相关标准后,刘岸彬才松了一口气,最后直接累得躺在地上睡着了。

2011年至今,刘岸彬共参与了20多起突发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有效地控制和减轻事件对公众和环境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态环境安全。刘岸彬曾荣获2016年度河源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9年河源市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竞赛暨第二届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第一名。

本报记者 刘曦






上一篇:迎春喜送福 携手送温暖
下一篇:万隆物业开展感恩社区活动 构建和谐邻里关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