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电信诈骗 保护资金安全 河源邮储银行为您解读两种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案例
本报讯 记者 袁桂清 通讯员 阮芳 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段逐渐“迭代升级”,新型诈骗手段具有较大的欺骗性,损害了企业利益,削弱了社会诚信,助长了洗钱等非法活动,具有非常大的危害性,河源邮储银行为您解读两种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案例。
“对公账户年检”骗局
诈骗人员首先通过不法途径获取企业管理层及财务人员的信息,然后打电话给财务人员自称是银行工作人员,通知其单位账户需要进行年检,并以发送《法人授权委托书》模板或其他借口为由添加财务人员的微信或QQ。随后财务人员会被拉进一个看似公司的正规群,群成员有本公司老板及高管,均为骗子通过复制头像和名称仿冒!迷惑性极强!群内的“老板”会敦促财会人员要尽快配合银行工作人员办理对公账户年审,进一步建立信任。最后群内的“老板”会以“项目款、合同保证金”等虚假理由下达转账指令。该诈骗手法环环相扣,极易使单位财务人员放松警惕。
对公账户买卖
赋闲在家的小宋看到一条兼职广告:“做法人代表,开立营业执照和对公账户,成功办理一套材料可获几百元报酬,期间包吃住”,便联系了广告上的中介公司。随后他被拉进该公司的微信群,并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前往几个地方,签了几个字,露了几次脸,便“顺利”办理好几套公司证件,几千元“轻松”到手。中介收集好初始资料后,制作公章、法人章、财务章,集齐“五件套”(手机卡、营业执照、公司公章、对公账户、U盾)便可以在黑市上流转。直到今年,正在外地务工的小宋突然被卷入一起特大诈骗案。以他名义开立的对公账户被不法分子通过该卡走账数百万元,成了“洗钱”账户!最后小宋被警方带走。非法买卖对公账户已发展为“产业链”模式,包括注册、开立账户及准备基础材料、转手倒卖,用于非法活动4个环节,在黑市中被非法买卖的对公账户多被犯罪团伙用于电信诈骗、****业、洗钱等活动。
河源邮储银行友情提示各位用户,若接到涉及银行账户问题的电话、信息,应及时与银行核实确认。加强防范意识,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对公账户等信息。如有废弃不用或丢失的卡片,应及时注销或挂失,不让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河源市暴雨灾害预警与响应条例》被省人大作为全省高质量地方立法典型案例作重点推介;市人大代表履职案例《一件人大代表建议点燃一片人间烟火气》获评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全省人大代表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