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建立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构筑及时高效应急防线 22支救援队伍枕戈待旦守护平安
两年前,河源遭遇“6·10”“6·12”特大洪涝灾害,多个乡镇告急。灾情发生后,我市组建各方力量救援,全力以赴投入抗洪救灾中。
两年后,受灾地区通过灾后重建恢复家园,一些地质灾害点也得到治理。与此同时,两年来,我市总结2019年的这场水灾救援经验,通过建立应急救援体系,打造应急救援队伍,形成长效、高效的应急救援机制,确保及时高效完成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任务。
组建22支队伍
救援覆盖多个领域
据了解,今年我市印发了《河源市应急救援力量整合组建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按照《方案》,全市应急救援力量由政府、企业、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和应急救援专家组成,其中政府应急救援力量包括应急、消防、工业和信息化、公安、自然资源等部门(单位)所属应急救援力量;企业应急救援力量包含电力、铁路、高速公路、市政、冶金、商业、能源、通信运营商等行业领域的应急救援力量;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则由民间救援组织组成;应急救援专家由各行业部门专家库相关人员、有关部门专业人员等组成。
应急救援队队员模拟接到水灾灾情后,抬起橡皮船出发。
根据工作需要,我市市级应急救援力量整合为三大类22支队伍,分别是两支市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17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3支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其中市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包括市消防救援支队和市应急救援队,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包括市公安应急救援队、市建筑工程应急救援队、市城市燃气应急救援队、市道路抢险应急救援队等,市级社会应急救援队伍有市退役军人应急救援队、市红十字赈济救援队、市应急志愿者服务队。
自上而下打通
全市应急救援“最后一公里”
“乡亲们,洪水来啦,赶快向国道转移!”连平县内莞镇显村村治保主任、锣长围着自然村跑了4圈,一边敲铜锣一边大喊……
2020年4月2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防汛实战演练在连平县上坪镇、内莞镇等镇村上演。演练高度还原了2019年连平县“6·10”特大洪灾的场景,通过采取桌面推演+现场处置形式,主要围绕监测预警、会商研判、决策指挥、避险处置和应急救援等防汛工作的重点、难点,磨合工作机制,规范处置流程,进一步落实县镇村各级“三防”工作责任制,完善防范应对措施,强化群众防灾避险意识,提升基层应急指挥与救援能力。
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两年来,我市积极推动乡镇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逐步推广“镇为主体、村自为战、邻里相助、民办公助、分散避险”等紧急避险模式,坚决打通基层落实“最后一公里”,将救援队伍、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延伸到镇一级,并定期为救援队伍与当地群众开展演习演练、应急救援能力培训,确保在应急事件来临时“拉得出、打得响”。
建立健全联动机制
配备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
在健全应急抢险救援的“中间环节”中,我市还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联动机制,落实应急物资储备,确保灾害事故发生后物资保障到位。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储备了防汛无人机、卫星电话、冲锋舟、橡皮艇、救生衣、帐篷、折叠床、毛巾被、棉被、毛毯及各类抢险编织袋等一批应急救援装备和救灾物资,并加强日常的演练和管护,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够拿得出、用得上。
与此同时,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已经设立乡镇应急管理机构,建设了镇村应急避难场所约1440个,正在推进全市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有组织体系、有大喇叭、有警报器、有避难场所、有风险地形图、有明白卡、有应急通信、有应急照明、有小册子、有宣传栏)建设等工作。
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还介绍,除了通过队伍和机制建设,我市还整合基层各类应急信息系统或网络平台等数据平台,统筹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和应急广播等传统手段,推进应急广播“村村响”建设,努力解决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卫星电话、应急指挥通信车和单兵专网背包式基站配备水平,切实打通应急通信保障的“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吴奕镇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