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头“问诊”精施策锻造振兴硬实力——市科技局开展“三农”科技需求摸查,助力乡村振兴
“瞧瞧,我这灵芝孢子粉如何?这价钱并不低,很多客户争着要,这能否做成灵芝孢子粉饮料……”近日,地处东江边的一赤灵芝种植基地里,顺景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海添向到访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专家黄振瑞问道。已尝到科技甜头的李海添说,想进一步提高灵芝孢子粉品质,打造顺景赤灵芝科技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让农户的“荷包”再鼓一点。这是市科技局开展乡镇“三农”科技需求摸查的一幕。
专家团队在了解灵芝胞子粉生长情况。
为充分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驻镇帮镇扶村组团式帮扶科技支撑作用,连日来,市科技局委托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之家深入全市5县,征集、摸底45个乡镇的农业科技需求,广东省农科院河源分院及东源促进中心专家全程参与摸查工作,并表示省农科院将组织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一对一”精准帮扶。
请农民点“菜单”
当日下午,烟雨迷蒙,青山如黛,灵芝种植基地热火朝天,谈兴甚浓。作为以种植赤灵芝为主的顺景农民专业合作社,集灵芝栽培、种植、加工、销售与科研为一体,自成立之日起,就注重科技创新。李海添说,赤灵芝能种得这么好,科技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多年来一直依靠高等院校人才和技术优势,发展赤灵芝栽培与产品深加工。“这就是让农民点‘菜单’”,他对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一线摸查表示欢迎,认为很接地气。
如今,我市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势头很猛,“三产”融合越来越紧密,乡村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看重科技。在东源县乡镇“三农”科技需求摸查座谈会上,船塘镇代表表示,作为广东板栗之乡,船塘板栗种植面积不小,面临着品种改良的难题,如何发展板栗林下经济,气候与土壤是否适合种植其他作物,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他认为这次科技需求摸底很及时,希望能帮助到板栗产业的发展。
注重“适销对路”
这边灵芝长得俏,那边荔枝卖得欢,这些都是科技的功劳。像船塘板栗一样,江东新区古竹荔枝也一度遇到品种改良的难题,不过,经过几年的努力,今年古竹荔枝品种改良在当地槎岭村已取得成功。前段时间,槎岭村的荔枝已挂满枝头。这让身为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以及河源市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叶浓青喜上眉梢。他带动村民引进广东荔枝十大新品种,改良荔枝400多亩,间接带动4000多亩老果园优化升级改造。凤山红灯笼、仙进奉、井冈红糯、岭丰糯等荔枝新品种在上市高峰期,可销售至60元/公斤。通过对旧品种进行改良,让荔枝这一古竹镇的传统产业重焕生机。
作为一县的主导产业,紫金茶产业更需要科技来助力加快发展。在紫金县乡镇“三农”科技需求摸查座谈会上,一些来自茶叶种植大镇的代表讲出了科技需求:希望通过建立紫金蝉茶的标准化生产工艺,保证紫金禅茶的质量稳定,从而提高紫金蝉茶的品牌影响力。
“精施策”助力振兴
有道是,四两可拨千斤,科技就是撬动千斤的支点,是乡村全面振兴重要支撑。在这次“三农”科技需求摸查中,带队的专家黄振瑞感触颇深,他表示,科技人才下乡,越沾“土味”才能越有作为,要让田间地头成为自己的实验室,当下更要强化科技兴农的担当精神,精准施策,需要让科技人才与农民的现实需求、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等真正对接起来,更接地气,让农民听得懂、用得上、有效果。
来自广东省农科院河源分院的专家唐兴刚则表示,河源“三农”产业资源相当丰厚,如何帮助这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科技专家服务团应主动作为,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沉入一线切切实实为群众解决遇到亟待解决的生产技术难题。据悉,今年1月,由河源市科技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共同成立的广东省首家“河源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之家”,就是为破解“三农”发展难题,目前已组织了上百名特派员对接我市乡镇主导产业的发展瓶颈需求,服务涉及种植业、养殖业、生物技术、食品加工、农业机械化、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和果蔬、畜牧、水稻等多个产业。
本报记者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