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记河源市残疾人旱地冰壶队
“打这个壶的时候要注意推出去后轨迹的变化,再来一遍!”对于河源市残疾人旱地冰壶队队长蓝惠平来说,只有通过一次次不断的训练,才能在比赛时稳住阵脚,取得好成绩。
在近日落幕的广东省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群体项目上,河源市残疾人旱地冰壶队在肢体组比赛中勇获第一名。这已是他们第三次站上省级冠军的奖台。据介绍,肢体组由两名领队和5名肢体残疾人队员组建而成,他们日复一日地坚持训练,把拼搏精神刻在了13米的旱地冰壶赛道上,也刻进了他们的血液中。
河源市残疾人旱地冰壶队队员正在训练。
“折翼”后梦想破碎
“如果不是那场意外,你现在会在做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40多岁的蓝惠平自己也不确定,只是当年那场意外,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蓝惠平告诉记者,1993年,自己跟随亲戚到东莞一家印刷厂打工,年底的一天,因机器故障,他的左手被截断,疼痛让他一度昏迷,醒来时已在医院治疗,无奈左臂还是保不住。
蓝惠平打小喜欢运动,他渴望长大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这场意外,打碎了他的梦想。蓝惠平说,那段日子,他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不敢到外头和人交流,那年春节前他回到了东源县老家,把自己锁在房间一个多月没出门。
“还喜欢篮球吗?”记者向冰壶队另一名队员潘俊钧问道。潘俊钧听到记者的提问,思绪万千,仿佛回到了2009年的那一场篮球赛场上。1994年出生的他在那场比赛中因碰撞导致脚受伤,后来去医院检查,被发现患有骨肿瘤。为了保住性命,当年15岁的潘俊钧忍痛选择截肢,从此告别了心爱的篮球。
后来,潘俊钧装上假肢继续返校读书,因为每次上课都要爬上6楼,再也不像以前一样上下自如,他意识到自己是一名残疾人,变得越来越自卑,甚至出现上学恐惧症。
身体的变化,让蓝惠平和潘俊钧都对未来产生了迷茫。
旱地冰壶让他们眼里有光
经历长时间的思想挣扎,蓝惠平选择回校读书,最终考到韶关市一家中专学校。毕业后,他对干什么工作没有明确目标。1999年,他拿着介绍信来到河源市残联找工作,正在寻找乒乓球运动员参加省里比赛的工作人员听到蓝惠平会打乒乓球时,一下就相中这个身高一米八六的小伙子。
没想到在比赛中蓝惠平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在那场比赛中,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激动,仿佛将多年积压的不快都发泄了出来。也正是那次比赛,让蓝惠平知道残疾人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运动。自此以后,乒乓球、羽毛球、跑步,他都坚持参加。
一次偶然的机会,蓝惠平认识了潘俊钧。潘俊钧在大学毕业后已经成为东源县义合镇残疾人专职委员,自信、成熟的他,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因截肢变得茫然又自卑的少年。2020年,广东省大力推广旱地冰壶项目,并在当年1月9日至10日举办了广东省残疾人旱地冰壶邀请赛,市残联相关工作人员张智东、陈德政作为领队,首先找到蓝惠平,让他物色有天赋的队员组队。
“只在电视上看到过这个项目,现实中谁都没接触过。”蓝惠平笑了笑坦言道。最后,他还是找到了在河源市区、东源县城附近的10名队员,10人分肢体组和听力组两个组,肢体组就包括蓝惠平、潘俊钧、潘艺贤、刘媛、陈小菊。之后,市残联将办公楼二楼改为训练场地,铺设了13米长的旱地冰壶赛道,队员们开始一天8小时甚至12小时的高强度训练。
陈德政说,从组队到比赛不到半个月时间,队员们为了克服身体协调性和听力障碍带来的困难,经常熬到晚上11时30分才肯回家。从未接触过旱地冰壶的他们,坚信只要肯努力,就会有成绩。
星光不负赶路人。在这次比赛上,河源代表队获得旱地冰壶队肢体组第一名的好成绩。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有的队员眼里闪烁着泪花,他们似乎找到了丢失许久的那一束光。
同年10月底,广东省残疾人旱地冰壶锦标赛召开,河源代表队又获得肢体组、听力组两项冠军。
重视残疾人体育苗子培养
旱地冰壶比赛,考验的不仅仅是毅力、体力,还讲究团队战术配合。为了取得好成绩,队员们开始研究战术配合。在训练磨合中,队员们研究出了一套有效的战术,而且就连整理旱地冰壶赛道,也有了奇思妙想。
在近日落幕的广东省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群体项目上,河源代表队获得旱地冰壶队肢体组冠军。比赛中,河源代表队打出了特殊的战术打法,其他地级市队员把这种打法称为“河源打法”。
据悉,近年来,我市加强残疾人体育工作,通过举办各类比赛活动,培养选拔残疾人体育苗子,积极组团参加各项残疾人体育赛事,涌现出不少体育人才,其中就包括河源籍运动员林穗玲、徐婷婷等。
采访快结束时,蓝惠平告诉记者,他还有个心愿,就是希望更多的残疾人朋友加入到体育运动中,忘却身体的变化,一起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本报记者 吴奕镇 黄向民 通讯员 赖晓龙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