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绿久为功 古村别样绿 紫金县黄塘镇嶂拔村村民爱绿成风,护绿得“金”
细雨洗涤后的山村绿意分外浓郁,紫金县黄塘镇嶂拔村村口七娘溪上,在两根钢管贴身“护卫”下,碗口粗般的黄葛藤稳稳当当从距水面10多米处“跃”过溪水,继续“征途”。12月6日,嶂拔村党支部书记陈志豪摸了摸粗壮的藤身,看了看藤的长势,满意地告诉记者,这下再也不用担心黄葛藤被溪水冲坏了。原来,受上月台风影响,藤身有数米长的树干掉进溪水里,10多个村民自发捐款护藤,让黄葛藤又“挺”起来,“飞藤跃溪”胜景得以重现。在嶂拔村,村民护绿、爱绿代代相传,用村民的话来说,绿“佑”嶂拔满眼春。
嶂拔村金蟾石景观
“绿”荫山村满目春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根藤从山坡匍匐“爬”下来,“跃”过七娘溪,又“攀”到河边枫树梢,又从树垂下来。粗略测算,全根藤长数百米。“像这样珍贵的藤,非50年不能长成这样。”陈志豪说,如果溪水中的藤身不尽快“挺”起来,待汛期洪水多,极有可能被水冲断,“飞藤跃溪”胜景有可能不复存在。今年72岁的村民卓洪清说,以前村口是“双藤跃溪”,其中一根藤不幸断了,村民感到很可惜,所以就倍加珍惜这根藤。
在嶂拔村村民看来,黄葛藤是一种吉祥之物。每到端午节,村民会在家门前挂起黄葛藤,祈求平安、顺利。这样的民俗在村里已延续了数百年。卓洪清说,村民后来在黄葛藤里加入了艾藤和菖蒲等山草,用红绳捆扎成束,在端午节前挂在门前。这样看起来更美观,还能清香驱蚊,一举多得。河源市民俗专家陈跃华对此考证说,黄葛藤也叫牛藤,在客家旧时耕田种地要使用耕牛时,黄葛藤是农器的重要配件。
“绿”引“雁”归气象新
好山好水好生态。嶂拔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全村465户2222人,耕地仅1361亩,山地达20080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除了村口“飞藤跃溪”外,村民倍感自豪的景观还有罕见的古榕树群,其有10株古榕树,其中“老字辈”树龄有320多年,“年轻辈”也有120多年,多数是落居此地的客家先贤所植。
从空中俯瞰嶂拔,主村道Y361呈U字形从大片绿色中穿过,全长9.6公里,历三次升级改造,今年5月铺设了高标准的柏油路面。为了让路“绕”树,村民自发捐地捐款,10株古榕树一株也没有砍伐,一株也没有挪动,只为保护这片绿。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对绿色发展的感受特别深刻,当初回乡就是冲着家乡这片绿回来的。”陈志豪说,为响应“头雁计划”,2020年,在外经商20多年的他回乡挑起建设家乡的重任,成功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他快速适应身份转换,整合盘活土地、乡贤等各方面资源,借助联建平台,开展多种经济合作产业开发,还积极将深圳朋友的一些产业迁到嶂拔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两年多时间,在他的带领下,嶂拔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得到了大幅度增加。
“绿”意盎然分外“香”
“路边一棵榕树下,是我怀念的地方……”徜徉在村同德公园的党建长廊,记者被一曲悠扬的歌声所吸引,原来歌声是从公园里古榕树旁安装的乡村大喇叭传出来的。陈志豪无不自豪地说,这就是嶂拔的村歌《榕树下》。同德公园沿七娘溪而建,古榕参天,溪水潺潺,绿草茵茵,成了村民休闲的乐园,小桥流水人家,无不让人流连忘返。久居深山的嶂拔如今已成远近闻名的“网红村”。除高等级的骑行道9.6公里外,村内低海拔山地骑行(越野)道已开通6公里,嶂龙古道4公里登山道已开通至洗砚池。嶂拔村多次举办山地骑行比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喜爱山地旅游的游客,村里吃上“旅游饭”的村民也越来越多。
在陈志豪看来,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做的事还有很多。“目前正在争取建设古树公园,让古榕树景观提档升级;引进专业公司对全村景点逐一开发,将笔架山洗砚池、金蟾石、马天寨古城墙、石棚嶂古战壕开发利用转化成活力嶂拔、休闲嶂拔的目的地。”说起嶂拔“乡村振兴图”,陈志豪如数家珍。他表示,下一步,将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发力,让返乡创业青年和回归乡贤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既让嶂拔村火起来,也让更多人留下来,要让他们像村口这些藤一样,爱上嶂拔这片青山绿水,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内生动力。目标只有一个:把嶂拔建设成黄塘镇体育休闲小镇的“一面旗帜”。
春风十里,潮涌嶂拔。迎着党的二十大春风,嶂拔将吸引更多像陈志豪一样的有志乡贤回乡发展,迎来“万藤跃溪”的盛景。村里退休老教师钟鸿业寄语的“和美嶂拔”也将为时不远。
本报记者 张涛 文/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