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我市全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十年奋进路 累累硕果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期盼,持续打造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持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赖冬美扎根乡村教育20年,深刻感受到了河源教育发生的变化。
我看这十年:初心不变我与教育共成长
“教室从以前使用幻灯片到现在有联网的多媒体触摸教学一体机,互动更灵活;‘一师一优课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打破了时空约束,为乡村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扎根乡村教育20年的龙川通衢中学教师赖冬美的细致描述中,乡村学校的显著变化仿若呈现在眼前。通过“十三五”期间教育“创强”“创现”等教育工程,以往颇具现代化气息的教室、实验室、操场等过去只有城市学校才可能拥有的教育条件,如今也在乡村学校变为了现实。
除了教育软硬件条件的提升,众多像赖冬美一样热爱教育的乡村教师通过全市提供的学习平台大大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为提高师资队伍学历水平和整体质量,我市出台了鼓励在职教师提升学历相关文件。对此,赖冬美于2017年报名参加了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最终成功实现了她的读研之梦,并于去年6月如期顺利毕业。“没有想到乡村教师的我,在不惑之年还能获取硕士研究生学历。”在谈及全市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关心关爱教师这一方面,赖冬美感触颇多。
赖冬美始终坚守在乡村教育这片热土上,并获得了“南粤优秀教师”“河源市优秀教师”“龙川县优秀班主任”等称号。“就我本人而言,我在这十年期间也得到了很好的成长。”她坦言,通衢中学校门口的墙壁上镌刻着“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句话是她践行初心使命的写照,她见证着河源教育十年的快速发展,而她也要成为一盏明灯,在专业的道路上勤劳耕耘,不断自我提升,照亮每一位孩子未来的道路。
积极实施强师工程 教育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2022年河源市十大“最美教师”人选名单公布,梁秋鹊等10位教师榜上有名。全市主流媒体大力宣传获评教师的优秀事迹,人们被他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深深打动着。该评选活动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特色品牌活动,也是我市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弘扬尊师重教良好风尚的生动实践。
我市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提高教师招聘学历门槛、首创农村小学教师免费培养机制、鼓励在职教师提升学历和农村学校定点定岗招聘、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等一系列政策实施,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学历水平和整体质量。自2012年起,我市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提高了对新招聘教师的学历门槛。截至2020年秋季,全市小学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为61.48%,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为86.14%,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比例逐年增加8.2%;全市职业技术院校“双师型”教师占在校专业教师总量的67%。
2014年,我市出台了《河源市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机制改革方案》,采取免费培养、定向分配的方式,从源头上改变农村小学教师素质不高的状况,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14年,在国家和省全面加强教师培训的政策推动下,市级师资培训经费由每年50万元提升至每年500万元,有力确保了全市学科骨干教师、“三名”(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程、青苗工程等师资提升工程的组织实施,全市教师队伍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今年9月1日,河源市各中小学、幼儿园迎来了秋季学期开学季。全市各中小学校设计了不少仪式感满满的环节,如内容丰富而实用的“开学第一课”、行拜师礼、点朱砂等等,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学期。时下,孩子们在教室里快乐学习的脸庞成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
市教育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1年,河源共新建深圳中学河源实验学校、市第四小学等44所中小学校,完成了对源城区城南小学、龙川县实验小学等200所义务教育学校改(扩)建工程,新增学位145115个,不仅有效缓解了城区学位紧张问题,还增加了优质学位供给。2018年至目前,全市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改造175所、新增寄宿制学位27492个,累计完成改造达标寄宿制学位84793个,撤并教学点161个。学前教育公办普惠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至2020年底基本实现学前教育“5080”目标。截至2021年底,全市公办在园幼儿占比51.66%,全市普惠性在园幼儿占比86.59%。此外,我市高中教育取得的成绩也格外喜人,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普通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实现连年持续增长,2016年至今,全市共有21名学生分别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和平县阳明中学、东源县高级中学等一批艺术类教育特色学校办学质量明显提升。
我市还积极推进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促进河源教育优质均衡发展。6月23日,河源市直属机关幼儿园教育集团成立,加之此前成立的河源市第三小学教育集团和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我市创建的教育集团已覆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所有学段……这是我市全力提升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需求的有力举措。
家门口上本科院校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2020年10月10日,在河源人民的翘首期盼中,河源教育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投资23亿元建设的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正式开学。该校的建成,填补了河源没有全日制本科院校的空白。
十年来,我市高等教育取得新突破,中职教育办学成果也十分显著。过去十年,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河源市卫生学校、河源理工学校、河源技师学院先后被评为“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河源成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2个地级市中唯一拥有3所国家示范职校的地级市,拥有国家重点中职学校4所、省重点中职学校3所,中等职业院校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均居全省欠发达地区前列。同时,河源大力支持河源市卫生学校对接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河源理工学校、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对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设立高职专业学院试点,开展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培养改革试点;河源理工学校、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入选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单位名单;河源理工学校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入选全国职业教育示范校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这是全省唯一一所入选的中职学校。
十年砥砺奋进,河源以一项项惠民措施、一组组亮眼数据,坚定写下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答卷,教育公平和质量的“底色”更加浓厚,人民群众对教育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为河源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本报记者 邓宇珊 文/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