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菜篮子” 端好“菜盘子” 我市从事预制菜生产及流通企业40家,间接带动就业逾2.5万人
一头连接着田间地头,一头连接着餐饮市场,从源头种植到加工、运输、销售,预制菜产业链能够有效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和就业。记者昨日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以来,河源加大鼓励预制菜产业发展力度,将产地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目前,我市有从事预制菜生产及流通相关企业40家,预制菜年产值约4.6亿元,间接带动就业逾2.5万人。
河源优质农产品成发展预制菜产业基础
预制菜逐渐成为饭桌“新宠”,从“田间”到“餐桌”,越来越多的传统生鲜菜品被加工制成预制菜搬上餐桌。如今,预制菜正成为餐饮行业新的发展“风口”。
预制菜的口味口感取决于原辅食材。在农业发展方面,目前全市有绿色食品103个、有机产品12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4个(紫金春甜桔、连平鹰嘴桃、河源米粉、东源板栗)。近年来,我市充用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培育“粤字号”农产品104个,与18个现代农业产业园、95家农业龙头企业、151个农民合作社建立了食材供应链合作关系,间接带动就业2.5万多人。今年上半年,全市预制菜企业采购原材料农产品7200吨。
我市预制菜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围绕粮食、果蔬、畜禽、水产等原料生产基地,统筹各类财政资金支持预制菜产业改造升级、预制菜产品研发等,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成效初显,培育了一批如饭饭得、霸王花、东野吉田、润泽等示范龙头企业,年产值超千万元的有10家,预制菜品畅销粤港澳大湾区。上半年全市预制菜线上线下销售总额2.9亿元。
结合河源客家饮食文化,我市还打造了极具河源特色的客家预制菜,比如黄田龙门公司的炸肉、四季厨房公司的梅菜扣肉、雄达公司的五指毛桃鸡等,采用了独特的工艺、技术、配方进行研制生产,顾客购买后加热即可享用到原汁原味的“客家味道”。
落实预制菜“十条措施”,推动产业壮大发展
今年以来,我市结合客家原材料生态优品资源优势以及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采取一系列措施贯彻落实省预制菜“十条措施”,推动全市预制菜产业壮大发展。目前全市有预制菜相关企业40家,年产值约4.6亿元。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以粤菜发展立法为契机,以打造客家预制菜产业集聚高地为目标,重点打造一批原材料生产基地,以市场需求、企业标准为导向,引导预制菜企业在粮食、果蔬、畜禽、水产等主产区合作共建一批预制菜生态种养示范基地,保障优质食材供应,促进客家菜食材产销高效对接。同时,建立市级预制菜培育企业名录库,重点培育一批涵盖生产、冷链、仓储、流通、营销等环节的预制菜示范企业,把饭饭得公司、百家鲜公司培育成年产值达亿元,形成龙头带动效应。加强预制菜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加大河源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农产品保护,入口把控好原材料安全,出口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构建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留住客家预制菜的“美味”和“健康”,提升预制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
另外,为让预制菜在我市形成产业化,我市还将创建预制菜产业园,依托现有食品加工、冷链物流等基础条件,支持广东顺康食品、河源温氏晶宝食品等公司,向省申报创建2023年客家预制菜产业园,以预制菜产业集聚化、集群化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建立联农带农机制,打造预制菜产业强村富民的发展样板。
本报记者 吴奕镇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