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以美丽生态发展“美丽经济” 逐步实现镇村同建同治同美
“国庆重阳喜相逢,登高赏秋何处游?”这个国庆小长假,你去河源哪个乡村登高赏秋了?这不,国庆长假,正全力打造清新网红小镇的东源县双江镇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不少游客或在粤赣古驿道和赵佗故城上“停下来”回味历史沧桑,或在“半月湖”和马腰寨瀑布“慢下来”体验山水情怀,或在梨花屋舍、“晴耕雨读”研学基地、万绿村休闲度假区“留下来”享受山村田园生活。
粤赣古驿道、梨花屋舍民宿、“半月湖”环湖彩虹步道、“万绿蓝”移民风貌小镇……这一张张响亮的旅游名片,见证双江镇十年耕耘走出了一条全域旅游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之路,“全域游”“百业兴”的共同繁荣局面正逐步形成。这是我市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培育发展“美丽经济”的一个缩影。
市乡村振兴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市紧扣“六色”(古色、红色、绿色、蓝色、特色、夜色)方向,在依托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农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民宿,以美丽生态发展“美丽经济”,累计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示范点1个,打造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10个、示范点31个。
紫金县“红色传承、古韵茶香”示范带。
以美为笔 绘就“六色”交融振兴图
美丽嬗变,就在青山绿水间。如今,我市更多群众享受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红利。以龙川县为例,该县全力深入推进“东江画廊·诗意山居”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农旅结合的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农旅研学产业基地就是“东江画廊·诗意山居”乡村振兴示范带走农旅融合之路结出的硕果。目前,该基地正处于引流客源阶段,游玩都是全免费开放,每天有游客300人左右,而示范带沿线村民也借势办起了民宿、农家乐、便利店等旅游设施,吃上了“旅游饭”。
我市集中力量,整合资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15条县级乡村振兴示范带、95条镇级美丽乡村风貌带和美丽乡村精品带,累计完成存量农房微改造18451户,源城区“蔬香田园”、东源县“诗画田园”、连平县“十里花灯”、紫金县“红色传承、古韵茶香”等示范带建设成效初显,美丽乡村实现由点到面、连线成片的初步跨越。市乡村振兴局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市紧扣“六色”方向,全域实施“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园区”“美丽河湖”“美丽廊道”等“五美”专项行动,逐步实现镇村同建同治同美。
整治增“气质” 多元共治幸福加码
十年嬗变,如今的河源乡村变得越来越美丽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爱到乡下去看看。
满眼青葱翠绿,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幽静干净的水泥路到家到户,村道两旁新建的小公园、小广场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生活在这样的村庄,龙川县田心镇东江村村民杨新觉得好幸福。谈到家乡变化,他更是感慨万千。他说,十年前,不说晚上无路灯摸黑出行,就是家家散养着鸡和鸭,到处脏兮兮的,不说别人,就是在城里务工的子女回来也看不习惯。而如今,路灯装上了,广场也有了,现在不止白天,晚上都可以到广场上跳舞、唱歌、散步,日子过得很充实很舒心。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独特的客家风情,是“精美于城”带给人们的鲜明印象与畅想。从“点上开花”向“面上成景”,环霍山风景区村庄风貌提升示范带以霍山风景区为核心,将周边的2个镇8个行政村连线成片,整体提升环霍山村庄景观风貌和人居环境,美丽宜居乡村画卷渐次铺开。
整治增“气质”,多元共治幸福加码。市乡村振兴局负责人表示,我市分类实施、梯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美丽宜居村514个、特色精品村30个。今年我市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建设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年内基本完成水环境敏感、人口相对聚集等重点区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0%以上。
“吹糠见米” 动能集聚助发展
其实,十年嬗变,让村民感到底气十足的是,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村里产业发展起来了。
“立新村种植了1000多亩水稻,抽穗已接近尾声,大约20天后就能成熟收获,预计产量有350吨左右,村民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日前,深圳市驻连平县隆街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驻立新村第一书记许海港如是说。
立新村生态环境好,森林覆盖率高,水资源丰富,出产的米质量好。用许海港的话来说,帮扶立新村是从”一粒米“开始的。在驻隆街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帮扶下,立新米产业实现了“吹糠见米”的效应,初步实现了由“粗放加工、散种散卖”向市场化商品化的转变。今年5月17日,立新米在连平电商平台上架销售,俏销深圳、惠州等大湾区。
“坐在家里就把米卖了,且价格还不错,这是以前难以想象的”,立新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生称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张生是当地有名的“米哥”,从14岁就开始卖米。十年前,他在墟集开店卖米,价钱也不高,且从来没有卖出过连平,卖得辛苦,赚的也是辛苦钱。现在通过电商销售大湾区,以前零售价最高卖到每斤4元,现在在电商平台卖,价格翻了好几倍。
市乡村振兴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市制定实施市级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实施组团式帮扶,省直、深圳市、市直、县直共选派597名驻镇干部、56名金融助理、140名科技特派员、106名大学生志愿者进驻95个镇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乡村振兴先锋队作用有效发挥。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陈机良 文/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