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县区新闻 > 和平县 > 阅读新闻

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和平墩头蓝散发出勃勃生机

一抹蓝,一份坚守。在和平县彭寨镇墩头村,有一项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墩头蓝纺织技艺,用该技艺织染出的布蓝白相间、古朴素雅,展现出独特的美感,散发着古老而深沉的韵味。

据悉,墩头蓝是和平县彭寨镇墩头村应用棉纺织印染技术,生产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蓝色家机布料。作为当地传统纺织技艺的一种,和平墩头蓝纺织技艺传承历史悠久,其制作流程繁复,制成品精致,被广泛应用于群众的生产生活当中,兼具历史价值与实用价值。2015年,“墩头蓝纺织技艺”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曾春雷(右)介绍墩头蓝制作过程。记者 曹志成 摄 

在传承中绽放光彩

“墩头蓝是我们广东客家地区仅剩的一门既有织又有染的手工艺,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手工印染纺织绣的一个分支,兴盛于明清至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时代变迁,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墩头蓝工艺逐渐衰落。”墩头蓝纺织技艺传承人曾春雷一边介绍一边向记者展示当前已被闲置在墩头蓝染织场馆内的织布机。1979年,曾春雷出生在墩头村,自儿时起便开始接触墩头蓝纺织技艺。“我从小便耳濡目染,村里的老工匠们摆摊染布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在外出求学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我的思想境界,也增强了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于是在专家学者的建议下,我便决心回到家乡,决定要把墩头蓝传统技艺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河源、了解这项非遗技艺。”曾春雷说。

据曾春雷介绍,墩头蓝系列产品工艺以素色为主,采用经纬交叉、纵横交错编织出简洁的精美饰图,独具地方特色,在饰物图案设计、纺织、踹染过程中,应用创新的织染方法,编织出独特自我风格的布料。“嫁郎爱嫁墩头郎,又会织布开染坊……”在墩头村至今仍流传着这么一句歌谣,歌中折射出墩头蓝之乡当年纺织美好景象,透过歌词依稀能看见当年墩头村家家织布、染布的繁忙场景。

经过多年的沉寂后,而今,在各个部门和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墩头蓝纺织技艺慢慢“活”了起来,从墩头蓝纺织技艺系列面料生产到墩头蓝文创产品,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了解这一项非遗文化。

在创新中走向新生

一块普通的布,经过传统工艺和现代审美的结合,往往能呈现出令人惊艳的艺术之美。近年来,和平县积极推动墩头蓝纺织技艺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将“墩头蓝”元素融入到日常生活用品之中,设计出箱包、丝巾、扇面等非遗文创产品,让朴素的墩头蓝焕发生机。

今年3月份,在“时尚岭南·非遗新造”2023年广东非遗服装服饰展示交流活动暨优秀案例作品发布会上,河源“墩蓝青衿系列服饰布艺”在上百个参评案例中脱颖而出,获2022年广东非遗服装服饰优秀案例,向到场的观众展示了河源客家传统服饰的独特魅力。

“为了推动‘墩头蓝’走出河源,走向全国,我们结合当下年轻人的需求和喜好,与国内多所高等院校合作,创新设计了箱包、服饰等产品。同时,我也会经常到校园、社区、乡村等地展开墩头蓝纺织技艺的传承和宣传工作。”曾春雷说,除了做好墩头蓝纺织技艺的传承和新产品研发外,他还逐渐将非遗文化墩头蓝纺织技艺与乡村文化旅游、民宿研学体验游及文创产品生产等相结合起来,吸引更多大中小学、旅行社及社会团体等走进墩头村,实地体验“墩头蓝”文化,进一步推动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在实现当地居民就地就业的同时为“墩头蓝”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动力。

“传统技艺比较繁杂,制作速度慢,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用品融合更需要时间和精力。尽管在传承和发展墩头蓝纺织技艺的路上遇到了种种困难,但我也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一项非遗技艺。”曾春雷说,接下来,他计划将墩头蓝纺织技艺连接更多IP品牌,生产出更多适合现代人生活的日常用品,也希望把墩头村建设成宣传推广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的重要阵地,让更多人走进和平,了解河源非遗文化。

本报记者 谢梦君






上一篇:和平再添红色名片 中共九连工委旧址展厅正式对外开放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