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民生新闻 > 阅读新闻

《河源市推动基础教育“百校千师万生”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印发 推动河源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日前,我市印发《河源市推动基础教育“百校千师万生”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通过实施百所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千名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实施万名学生成长成才培育行动等三大工作举措,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全面提高县域教育发展水平,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教育根基。

《方案》指出,计划到2025年,统筹城乡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初步建立,城乡教育差距不断缩小,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优质均衡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到2027年,全市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乡村学校教育教学富有特色且提质增能,优质均衡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在河源市义务教育学校“五育并举”现场会上,深圳龙华紫金实验学校现场展示“五育并举”成果。

打造百所优质特色学校东源县至少建立5个城乡教育共同体

《方案》提出,按照“城乡一体、分类推进、示范先行、打造特色”的思路,采取实施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实施乡镇“三所学校”(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公办寄宿制学校)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多种集团化办学模式、实施县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学校办学内涵发展工程等方式,打造百所优质特色学校,有效示范带动县域教育质量提升。

根据《方案》,2025年,每个乡镇(不含街道)至少建有1所公办寄宿制学校,每个乡镇建有1所以上规范化公办中心幼儿园,每个乡镇建成小学和初中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至少1个,全面消除普通中小学校大班额、大校额。

《方案》明确,以区域内一所优质品牌学校或者优质教育资源为龙头,跨区域跨学段组建形式多样的教育集团。到2025年,东源县至少建立5个城乡教育共同体,成功创建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其他县(区)至少建立1个目标明确、权责清晰、有效运行的城乡教育共同体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帮助乡镇学校提升办学质量。

培育千名骨干教师全面提升校长、教师、教研员的能力和素质

《方案》指出,聚焦骨干教师培养和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统筹推进“新强师工程”,提升校长、教师、教研员的能力和素质。

《方案》明确,将以“强师资、提质量、创特色”为目标,每年择优遴选200名有经验教师、200名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分别纳入“教学能手”和“金牌名师”培养计划,预期培育期限为5年,各累计培育1000名教师,培育期满评选出一批“教学能手”和“金牌名师”。同时,组织实施“三项”计划(起航计划、远航计划和领航计划)分层分类对学校领导班子和中层管理干部开展业务能力培养,每年择优遴选200名学校中层管理干部、150名学校党委副职领导和副校(园)长、50名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纳入培养计划。

针对城乡教师这一群体,《方案》提出,实施城乡教师管理制度改革计划。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

培育万名学生成长成才全面构建“三全”育人局面

在学生方面,根据《方案》,将深入实施《河源市实施青少年铸魂育人工程行动方案》,加强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机制,强化“家校社”合力,全面构建“三全”育人局面。依托“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推出若干名事迹突出的青少年典型,全市学校选树万名身边的好榜样。同时,聚焦“双减”校内减负工作提质增效,优化开展课后服务活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2项运动技能,掌握至少1项艺术特长,培养数万名具有良好体艺素养的青少年。

而对于特殊群体学生,《方案》也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实施特殊群体教育关爱行动。健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对全市万名特殊群体学生(含留守少年儿童、学困少年儿童、特殊少年儿童等)开展精准个性化关爱帮扶工作。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各县(区)要建成1所以上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推进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并健全完善学生资助政策资助机制和控辍保学常态监测机制。

本报记者 邓宇珊

 






上一篇:书香润童年 阅读伴成长 “童心筑梦”阅读推广活动走进东源县顺天镇
下一篇:龙川手擎木偶戏 百年传承匠人心 让河源非遗“活”起来“火”下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