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民生新闻 > 阅读新闻

一声戏腔 一份传承 紫金花朝戏:“山沟里的山茶花”璀璨绽放

“红丝线,青丝线,挑花绣朵锁鞋面……”在紫金县花朝戏传承与发展中心,花朝戏剧团的演员们正在加紧排练将要演出的剧目,他们精神饱满、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角色中,不厌其烦地对唱腔、动作、走位等进行调整,以便给观众呈现出最好的演出。

花朝戏,是紫金山区土生土长的地方民间戏曲,起源于明清宗教色彩浓厚的“神朝”祭祀仪式,用客家方言演唱,流行于粤东客家地区,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06年,紫金花朝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丽华(左2)出演花朝戏。记者 曹志成 摄

一声戏曲一生戏曲人

“花朝戏是在‘神朝’基础上吸收民间小调和说唱音乐发展起来的小戏种,传统剧目有上百个,大都取材于爱情生活和民间传说,反映劳动人民渴望婚姻自主和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紫金县花朝戏传承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国家二级演员、紫金花朝戏省级传承人黄丽华一边指导演员排练,一边向记者介绍道,花朝戏主要是由神朝腔(花朝戏曲牌)和民间小调(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构成,用客家方言演唱。

黄丽华与花朝戏的渊源得追溯到她的孩童时期。“我八九岁时,恰好花朝戏的剧团下乡演出,来到了我所在的乡镇,而我的爷爷奶奶很喜欢戏曲,于是带着我来到了现场看演出。”提起当时的情景,黄丽华仍历历在目。“我当时便被演员们的妆容、服饰所吸引,随后,只要有演出,我都会去看,慢慢地便喜欢上了花朝戏。”1989年,黄丽华考进了紫金县花朝戏剧团,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训练。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每天都在剧团里面不停地练形体、练唱功,当初跟我一起考进来的团员有很多人都忍受不了其中的辛苦,离开了剧团。”出于对花朝戏的热爱,黄丽华咬咬牙坚持了下来,这一待就是30多年。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花朝戏早期大都演出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三小戏’剧目,随着演出剧目不断丰富,表现题材逐渐扩大,花朝戏生、旦、丑的脚色行当也出现了更细的分工。”黄丽华介绍,花朝戏的表演动作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上山、涉水、纺线、绣花等,均从日常劳作模仿中提炼而来,富有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谈到花朝戏时,黄丽华眼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一种传承一份力量

传统戏曲要在新时代焕发光彩,需与时俱进,融合多种元素,创新发展。一直以来,新老文艺工作者努力探索花朝戏改革创新道路,开始建立了编剧、导演、编曲、舞美设计体制,使剧目生产纳入有序、规范轨道;大力开展新剧目创作、传统戏整理改编和移植外地剧本工作,丰富上演剧目。

“同时,我们还大胆打破‘三小戏’体制的局限,建立更细的脚色行当分工体制,并吸收水袖身段功加以运用;唱腔音乐上面,尝试运用板式变化来设计新腔,以丰富剧种音乐的表现力。”黄丽华说,近半个世纪实践证明,花朝戏的改革创新努力是卓有成效的。《卖杂货》等传统戏,经过整理、加工后长演不衰,《苏丹》等数以百计的创作、移植剧目源源不断搬上舞台,花朝戏影响不断扩大,受到了众多戏迷的喜爱。

“为了传承好花朝戏,我们经常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去到一些乡镇乡村演出,一年坚持下乡演出100多场,让更多的父老乡亲了解花朝戏。”黄丽华说,花朝戏因其通俗易懂、接地气的剧情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台下的村民时常被有趣的剧情逗得开怀大笑。除了送戏下乡外,黄丽华还带领着剧团的成员们到老年大学、高校等地进行授课和培训,让他们学会唱花朝戏,爱上花朝戏,并到各地参加演出,推动花朝戏走出河源,走向全国。

一台戏,一句词,一声腔,便是一份传承。如今,紫金花朝戏这朵“山沟里的山茶花”已经璀璨绽放,积累了上百个传统剧目,代表剧目有《双双配》《卖杂货》《三官进房》等,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在演出的时候,我看到有观众还会唱几句《卖杂货》的词给我们听,我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接下来,我将一如既往地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为花朝戏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黄丽华说。

本报记者 谢梦君

 






上一篇:“河马”期间寒潮来临 需做好防寒防冻及防大风相关工作
下一篇:跑“河马”赏红叶 领略万绿“枫”情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