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新时代 构建新地标 大同文创园助推我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跨入冬月,槎城街头仍然繁花点点,一派南国风情。近日,记者踏访大同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园(以下简称“大同文创园”),这里处处落英缤纷,路两旁矗立着的森亚文化、优扬影视、平常书院、山农文创等“独门小院”个个风情各异,就是这一批影视动漫、文化创意、文化教培类的河源企业撑起了河源文化新地标。
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河源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大同文创园即是如此。市文广旅体局艺术与非遗科负责人张辉德告诉记者,自创建以来,大同文创园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大同文创园文化企业入驻率为85%,园区文化企业占比达90%,涵盖了创意设计、影视制作、文化传播、数字创意、新媒体业态、影视动漫等多个门类。
大同文创园一企业展示文创作品。
人才培育“一站式”服务
据悉,大同文创园秉持“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的理念,致力把园区打造成为河源市时尚消费的目的地和吸引培育创意人才的引领地,其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有建筑66栋。
园区以“文化创意赋能”为核心,通过设立管理咨询服务平台、建立文化企业孵化器、搭建文化行业互动交流平台、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四方面措施,构建起政策信息服务、财税咨询服务、企业孵化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和文化人才培育“一站式”服务平台,打造了园区特色服务体系及服务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成长服务。以园区管理咨询服务平台为例,该平台由六大板块组成,分别为办证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管理咨询服务、政策咨询服务、法律咨询服务、金融咨询服务,为园区内企业、合作机构提供便捷的咨询渠道,为园区良性运营提供保障。
文化企业精准“孵化器”
大同文创园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加速文化企业的孵化成长和创新创意人才的培养,建立了文化企业的孵化器,包括小型文化企业孵化器、文化企业众创空间、文化企业加速器。同时推动建立健全的文化企业孵化制度,为创业者提供办理公司设立、财税服务、社保公积金、档案管理等各项业务的服务,同时还满足平台创业者的集中办公、业务接待、活动筹办及会议组织等各类功能需求。
为促进入园企业发展,园区搭建了多个文化行业互动交流平台。园区引进了河源市网络作家协会、河源市古琴研究会、河源市公共文化学会、河源市影视协会、河源市流行音乐家协会、河源市高新技术企业协会、河源市知识产权协会、河源市版权协会、河源市翻译工作者协会等文化行业协会入驻,推动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同时还协助园区企业走出去,参加深圳文博会、广州旅博会、“大湾区”文采会等展览活动。
另外,大同文创园还积极推动园区企业与文化龙头企业和高校达成合作,构建合作共赢、协同创新的文化产业生态系统。该园与杭州自然造物、东莞木棉红文化创意、深圳码隆AI智能教育、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等企业进行合作,对园区文化企业联动合作,还与广州美术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搭建共建共享平台,成立了河源市客家非遗协同创新研究院、河源市客家文化产业研究院、大同客家文创园-广州美院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培育优质文化产品。
多元融合 构建文化新地标
通过数年时间的培育,大同文创园通过打通文化企业生态链、形成生态圈,深入融合“文化+”业态,实现“多功能发展”,已引进了森亚文化、优扬影视、伟宝玩具、平常书院、山农文创、福楼醒狮文化、南棠文化、龙威影视、昊轩文化、龙威文化等一批影视动漫、文化创意、文化教培类的河源头部企业。同时致力于传统文化活化创新,引进了一批本土优秀非遗项目进驻园区进行文化产品开发,如楼镇彩扎、墩头蓝染织技艺、手擎木偶戏、忠信花灯、紫金铁锅、康禾贡茶等。
直播“牛起来”。园区引进的布洛克(河源)科技、琪霖电子商务、升海贸易等河源电子商务企业,通过直播带货专业团队赋能乡村振兴,传播当地优秀文化产品,2022年产值达2.13亿,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市电商直播行业发展态势迅猛,桃花水母大剧院江南直播基地达75间直播间,还有深汇通跨境电商产业园、大学城电商直播基地等直播为主的电商产业园16家,涌现出千万级粉丝主播“幻城雨和火儿”、百万级主播“叶凡小哥哥”“满满与周周”等账号。
网络文学“火起来”。大同文创园作为广东省网络作家村、河源市网络文学创作基地,在园区的孵化下,近几年,河源市网络文学IP在全省异军突起,现有突出代表30余人,有30多部作品在起点中文网、番茄小说等网络小说平台均排名靠前。其中,玄雨、了了一生、天堂羽和厌笔萧生4位作家全网粉丝量均超百万、转载量过千万。
“客语”“飞起来”。河源市作为纯客家地区,客家音乐氛围浓厚,大同文创园积极推进客语原创音乐弘扬工程,成立万绿湖全国客语音乐联盟,持续举行“音乐跨年秀”“河源发声”“繁花”等各类音乐产业活动,引进了“九连真人”、邹锦龙、肖凯晔、熊胡杰、赖伟军等乐队和音乐人,搭建了创新创作的交流平台,让河源的传统文化以声音形式与现代潮流进行接驳。
“非遗”“潮起来”。园区基于非遗展开了文化创意研发,通过与企业、高校合作,让传统文化和现代创意设计进行了巧妙结合,作品涉及工艺品、箱包服饰、产品包装、旅游纪念品、日用品、音乐、舞蹈等众多品类。打造了“木偶戏”主题IP、“源态龙”主题IP,研发了“忠信花灯”手工体验包、“泥鸡”系列文创、“墩头蓝”系列文创等产品。其中作品《邑客情》墩头蓝文化创意服饰设计作品获广东省首届文创大赛二等奖、文创作品《墩头蓝包》获全国旅游商品银奖、舞蹈作品《猫狮少年》获荷花赛双金奖等系列国家级、省级奖项。
本报记者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