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专栏 > 深爱暖河源 > 阅读新闻

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河源指挥部加大教育帮扶力度 “造血蓄能”谱真情 聚力共绘新画卷

日前,深河共建又一民生项目——总投资约2339万元,其中深圳对口帮扶资金1950万元的河源市第一实验学校综合楼“和悦楼”落成并举行启用典礼。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河源指挥部指挥长、河源市政府党组成员杨雷参加活动,并为该项目落成启用揭牌。这是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河源指挥部(下称“深河指挥部”)教育援建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深河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帮扶协作力量,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计划帮扶河源市启正学校等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的项目,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紫金柏埔中心小学。

“造血蓄能”谱真情

河源市第一实验学校综合楼建设项目是深河指挥部教育援建项目之一。该校原是一所河源市直属公办初级中学,创办于1993年冬,2018年秋季开始改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2023年3月更名为“河源市第一实验学校”。现有在校学生共3680人,71个教学班。因该学校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需求特别大,学校无学生宿舍,导致许多家庭无力监管的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且原有学生饭堂建筑已十分陈旧,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急需解决学生饭堂及学生宿舍问题,深河指挥部于2021年、2022年、2023年共投入1950万元用于项目建设施工和教育设备添置等。

目前,该综合楼占地约102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946平方米,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一栋6层宿舍楼(含厨房和食堂)。其中,宿舍约3948平方米,可满足800人住宿需求,厨房和食堂约951平方米,可提供1000位师生中晚餐。该项目于2022年1月7日开工建设,2023年9月15日竣工验收。河源市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朱世德对深圳的帮扶表示感谢,综合楼的建成使用,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距离学校较远学生上学难、教育难等问题,有利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提升学校整体形象和影响力,激励师生勤教好学。

“短板”渐变潜力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深河指挥部一直立足河源教育现状和发展态势,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不断开拓教育帮扶新思路,充分调动深圳资源,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标准,精心实施民生帮扶工程,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在深圳市的倾力支持下,我市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师素质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教育事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深圳市的帮扶下,连平油溪中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变。油溪中学创办于1978年,校址为原广东省第四汽车修配厂旧址。2021年,油溪中学学生宿舍楼建设项目被选入深河指挥部的社会民生项目,具体内容为新建一栋2层学生宿舍楼及装修,占地面积为548.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52.9平方米,使用深河指挥部2021年度对口帮扶河源专项资金346万元。项目于2021年12月开工建设,在2022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共有24间宿舍,增加床位192个。学生宿舍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学生更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进一步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在深圳市驻柏埔镇工作队的帮扶下,紫金柏埔中心小学实现了旧貌换新颜。柏埔中心小学坐落在柏埔镇东升村,始建于1921年,目前在校学生数约600人,教职工52人。自2011年起,各村小学低于100人的“麻雀小学”开始撤并,柏埔中心小学就读学生呈逐年上升趋势。2021年进驻以来,驻柏埔镇工作队一直尽心尽力帮扶镇域中小学校,着力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动辅教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优先补齐农村学校办学短板。在后方帮扶单位大力支持下,多措并举,多方联动,自筹资金近360万元,其中投入学校超过160万元,着力化解学校“急难愁盼”问题,逐步实现学校旧貌换新颜。


河源市第一实验学校综合楼“和悦楼”。通讯员 黄杰 摄 

打造帮扶服务品牌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深河指挥部通过打好“重点项目+普惠项目”“硬件建设+软件帮扶”等组合拳,持续投入真金白银,帮助我市建设民生项目,在包括教育等方面全面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以和平县为例,在福和高级中学、华强中学、福星中学、福和小学、福和幼儿园等一批蕴含“福和”元素的社会民生工程,无不在彰显深圳福田帮扶和平的深厚情谊。今年,在福田区关工委和驻和工作组的推动下,爱心人士许俊聪、甘国英夫妇主动捐赠360万元,用于扩建和平县福和小学教学楼。扩建工程于今年9月正式完工并投入使用,新增1400多个学位,极大缓解了县域公办小学学位紧张状况,助力和平县教育均衡和高质量发展。


连平油溪中学宿舍楼。

开展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以来,驻和工作组联合福田区关工委、和平县妇联等单位发动爱心企业、组织和个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捐资助学、义诊送教等活动,累计筹集款物达800多万元。同时,驻和工作组指导各驻镇工作队发挥组团帮扶单位资源优势,谋划打造了一批公共服务品牌,如公白镇建设“健康公卫小镇”“平安文明小镇”,林寨镇开展“护苗计划”关注留守妇女儿童,彭寨镇实施“繁星计划”,合水镇开设“四送公益课堂”助力教育帮扶,有效地带动了各镇村科教文卫等民生事业蓬勃发展,为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向镇村流动倾斜进行了探索。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彭文蝶 桑晓

 






上一篇:“南连”情深聚大爱 倾力帮扶结硕果 深圳市驻连平县忠信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助力农民富裕富足
下一篇:深企在忠信镇中心小学建立图书角、捐赠图书、开设科普课堂…… 将爱与梦想传递给山区学校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