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让“朋友圈”越做越大 连平县隆街镇沙圳村露营基地喜迎近百名深圳游客
近日,地处九连山腹地的连平县隆街镇沙圳村的露营基地迎来了首批游客。这批游客近百人,皆来自深圳,清一色的粤B车牌汽车将沙圳村福馨苑民宿外停车场挤得满满当当,现场热闹非凡,为这个宁静的小村庄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这得益于沙圳村推出的“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融合‘共享农田+体验农耕+乡村旅游’”项目,是一个农文旅有机融合的典型范例。
如今,这个项目让沙圳村越来越“香”。“‘共享’不仅能丰富山里农产品销售,带动村民发展种养产业,还推动乡贤回乡发展民宿、露营等产业,让更多村民共建、共享、共富。”沙圳村党支部书记赖文朗如是说,如今村民的眼界和观念变了,每天把家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像迎接老朋友一样迎接外来客人。
游客们在溪水中尽情嬉戏。
田园风光惹人醉
沙圳村的露营基地是该村新近建成的一个项目。露营基地占地4000平方米,四周山峦环绕,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蜿蜒其中,远离城市的喧嚣纷扰,唯有满目青翠与蓝天白云,令人心旷神怡。露营基地周边草木繁茂,花香四溢,时有蝴蝶翩翩起舞,常闻鸟儿婉转啼鸣。蓝天白云之下,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整个环境宁静而优美。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小溪边,游客们搭起天幕、帐篷,支起小桌椅,悠然自得地品茶赏景,谈天说地,畅享这难得的悠闲时光。小孩子们在溪水中尽情嬉戏,沿着溪流溯流而上,摸着小鱼、河蟹、石螺,沉醉其中。“这原生态环境,很让人享受。”不少游客如是说。
夜幕时分,古朴的客家围龙屋前,一排排餐桌上摆满了美味的农家菜肴。月光如水,洒在桌上,游客们尽情享受领略这乡村夜晚的宁静与美好。晚餐过后,孩子们踩高跷、滚铁环、吹水泡等,玩得不亦乐乎,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当晚璀璨的烟花,绚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格外迷人,游客们纷纷掏出手机,记录下这美妙的瞬间。
“朋友圈”越做越大
跳出农业看农业,做足“链”上大文章。沙圳村将“农业”的概念从土地延伸开来,从一、二、三产业融合及农文旅融合等方面着手,整体提升村、镇、县的经济活力,并以此推动乡村生活品质的整体提升。为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来自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深圳市驻连平县隆街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帮扶干部李广京协助推动沙圳村充分利用自身优质的生态资源优势,推出的“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融合‘共享农田+体验农耕+乡村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7月7日,沙圳村共享农田的农学讲堂再度开讲。李广京、赖文朗担纲“讲师”,讲授农业知识。在有奖问答环节,当季瓜果蔬菜变身有意义的“奖品”,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与共享农田主们的参与热情。
沙圳村“共享朋友圈”越做越大。当日,连平县科学技术协会在沙圳村开展了2024年连平县科普大篷车“科普惠民科技益智”科学普及志愿服务活动,现场展示的超过20个科学仪器让人眼界大开。不论是村里的小朋友,还是来自深圳的小朋友,大家饶有兴趣地听着志愿者的讲解和演示,收获颇丰。“这一刻,不论山区的孩子,还是特区的孩子们,收获是一样的。”一来自深圳的游客感慨地说。
农旅“链”越来越强
这批游客当中,既有沙圳村的“常客”,也有初来乍到的新朋友,因共享农田相聚于这里。时逢村里共享农田玉米采摘之际,虽说前段时间的连续降雨致使玉米产量有所减少,可这丝毫未影响共享农田主们的愉悦心情,他们更愿意体验并享受这份质朴的田园生活。采收到玉米,一些共享农田主甚至在地头就迫不及待地吃起来,不少新加盟“共享农田”的游客说“头一回品尝到有回甘之感的玉米”。
事实证明,这一项目取得的效果是突出的,不但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沙圳村的“共享农田+体验农耕+乡村旅游”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撂荒地问题,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通过农田认领,带动了民宿餐饮、农副产品销售等收入,从而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实实在在地把农副产品变成商品,闲置民房变成民宿,优质的乡村生态风景变成了景区。赖文朗说,村里撂荒地比较多,项目对撂荒地进行整合,土地流转后利用现有的民宿资源、土地资源实施该项目,壮大了集体经济、盘活了集体资源。由于田地、民宿管理需要人员,也给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本报记者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