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专栏 > 百千万工程 > 阅读新闻

东源县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不断激活农村活力 打造全省最大的水稻“智慧无人农场”

近年来,东源县创新开展“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聚焦推动柳城镇丝苗米全产业链升级,成功打造出全省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稻智慧无人农场——万亩智能化粮食生产示范基地(下称“智慧无人农场”),形成“无人农场”+“水稻芯片”的“双核驱动”,努力打造科技服务农业、助力农业现代化的东源样板,不断激活农村活力。

目前,示范基地年产水稻超3000吨、制种超500吨,带动全县育种制种面积扩大至5000亩,华航香银针种子在全市20余个乡镇全面推广种植,推动柳城镇入选2023年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

东源县发挥党组织书记的“领头雁”作用,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共同开展好土地流转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干部包片、包户、包田块,定户、定人、定田块,推动党员干部走家入户逐一做工作,形成上下一心的强大工作合力。柳城镇下坝村的土地流转工作,从开始谋划到完成流转2000多亩仅用时8天。同时,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制度,完善镇、村两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法规咨询、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服务,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化、规范化、效益化、可复制化。

此外,东源县引进广东万绿湖农业投资公司(县属国有企业)作为土地经营权的承包方以及智慧无人农场的项目建设单位,并推动其与广东兆华种业公司合作,共同成立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万绿农业公司”),专门耕种柳城镇的万亩农田。目前,柳城镇全镇已完成耕地流转5100余亩,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撑。

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机制 解决农田质量不优问题

东源县对5100余亩的集约连片耕地进行等级划分,优化田块布局,按照地势将农田划分为高、中、低三等,尽量把同等级的农田整合起来,并根据水利设施分布,对无法整合的农田进行调整,确保每个田块资源均等、有水可用;优化高标准农田配套设施建设机制,全力推动县内的“省道S243线柳城国道至高速连接线段路面改造工程”和多条机耕道路建设,切实保障智慧农机通畅运行,让无人水稻种植成功落地。

完善科技赋能农业发展机制 解决农业科技含量低问题

东源县以华南地区罕见的大面积连片的耕地资源优势,吸引科研机构和农业公司参与东源的智慧农业建设,柔性引进罗锡文院士及其团队与万绿农业公司合作,共建柳城镇智慧无人农场,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耕种、部分无人化耕种,成功建立“东江航天丝苗米”自主品牌;在柳城镇下坝村成立了华南农业大学——东源县水稻智慧农场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开展智慧农业科研活动,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切实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同时出台《东源县推进县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方案》,通过自荐、推荐、公示等程序,将183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备案在册,完善农村科技特派员信息库,充分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专业优势。比如,驻柳城镇的华南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员团队,通过推广水田激光平地、无人驾驶水直播、无人飞机变量施肥、无人驾驶收获等技术,推动当地的智慧无人农场节本增收,实现亩均氮肥施用平均可减少15%,人工成本可降低30%。

此外,东源县依托智慧无人农场建设,在万绿农业公司的组织下,成立了一支共约50人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队伍,帮助农户实现本地就业。目前,该托管服务队伍累计组织输出劳务近1.5万人次,为县内的多个乡镇开展农业托管服务约6万亩,助推县内撂荒耕地复耕复种5000余亩。

托管服务队伍依托科技力量服务农业发展,利用“航天稻”和“无人机”两大技术资源,提供水稻的“耕、种、管、收”等全方位、专业性的农业托管服务,每天至少可打田作业450亩、插秧300亩、打药2000亩、撒肥1500亩、收割1200亩。

东源县科学合理选取点位建设全程托管示范基地5个,推动东源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实现农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的“双增长”。目前,智慧无人农场已实现水稻亩产1200斤、年产值达2000万元,带动村民就业超300人,帮助2700余户村民每年额外获得租金收入共约390万元。

本报记者 刘奇峰 通讯员 彭冰 修硕

 






上一篇:为五指毛桃产业“把脉”支招 五指毛桃种植与加工技术培训在源城区源南镇举行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